民族文化的特点_通脖醇同学政治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复习冲刺_政治_通脖醇
编辑: admin 2017-26-06
-
4
- 权利的意思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人生观的核心
- 把缺点变为优点的事例_劳誓统同学政治作业《把缺点变为优点的事例》复习冲刺_政治_劳誓统
- 历史和政治哪个好学_柳籽巡同学政治作业《历史和政治哪个好学》复习冲刺_政治_柳籽巡
- 用英语口语介绍产品_巫纲晨同学政治作业《用英语口语介绍产品》复习冲刺_政治_巫纲晨
-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_余琶某同学政治作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复习冲刺_政治_余琶某
- 初一孩子应该怎么教育_怀破臣同学政治作业《初一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复习冲刺_政治_怀破臣
- 生存现状指的是什么_麻吩巢同学政治作业《生存现状指的是什么》复习冲刺_政治_麻吩巢
- 关于开学第一天的作文_郭捉拔同学政治作业《关于开学第一天的作文》复习冲刺_政治_郭捉拔
民族文化的特点导读:
这是一道政治基础题,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复习冲刺,是通脖醇同学精心整理分享给大家的政治作业题目。这道政治题涉及到的政治知识点是民族文化的特点,这是通脖醇精心归类总结的政治考点——《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征》,指导老师是汤老师,涉及到的政治教科书课本知识为:民族文化的特征,主要考察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征的相关政治知识考点,用所学的相关政治知识来进行解答,下面是通脖醇的政治作业的问答方式进行的分享(本道题以问答模式展开)。
题目:民族文化的特征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主要由民族发展历史,自然社会环境,及其受其他民族的影响等因素决定.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比如俄国,属于斯拉夫民族,接受东正教,曾长期为农奴制国家,大部分地区处于亚洲,却想像欧洲人民一样富足发达,但又长期得不到欧洲的认可,因此有一种全民自卑感.同时,由于俄国服员辽阔,地大物博,人民对自己的自卑不能正视,反而产生出一种扭曲的自负情结.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也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特征,让我们感受到俄国很多奇怪的现象:动不动就决斗什么的.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基本特征有那些
东郊迎春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 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定,必须与一定的信仰活动相适应,故有所谓的“祭服”.此外,民间还流行许许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饰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饰、玉佩、护身符等.饮食生活中,船家食鱼忌翻身,不称“箸”而称“筷”;河南人做饭忌说“少”、“没”、“光”、“烂”、“完了”、“不够”等词语;东北人包饺子忌不捏褶,因为捏光边象“和尚头”,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饺子忌摆成圈,必须摆得横竖成行,才能财路通达,这些禁忌习俗都是我们常闻常见的.事实上,饮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汉代便有“俗说:雷鸣不得作酱,雷已发声作酱,令人腹内雷鸣.”“俗说:腊正旦食得菟髌者,名之日幸,赏以寒酒.幸者,善样,令人吉利也.”之类的记载[5].又据《山海经》的记载:“招摇之山……有木焉, 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6]这种食用、 佩戴某种东西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就可以取得某种实际效用的观念正是模拟巫术的观念,而后世盛行的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胆”来形容别人胆大妄为,显然与之一脉相承.至于喝了中药,将药渣倒在大路上的习俗,很明显与接触巫术有关.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遇到出行、聚会等家庭或社会活动时,人们也常以卜筮、圆梦、求签、测字等方式来预测吉凶,决定行止.《墨子》中所记:“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7] 即丛辰占法预测出行吉凶之一例.在民间,甚至连洗头、制衣也都有种种趋吉避凶的习俗.如《论衡》中记载:“《沐书》曰: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沐,令人白头.……裁衣有书,书有吉凶,凶日制衣则有祸,吉日则有福.”[8]此外,各种前兆迷信在民间也盛行不衰. 《尚书·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化鸡之晨,惟家之索.”的记载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们已笃信雌鸡报晨是家道衰败的前兆.《左传》中也有不少日食预兆灾变的记载.《山海经》中记载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9]“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见则天下大水.”[10]传至后世,流行于各地的前兆迷信,诸如“乌鸦叫凶,喜鹊叫吉”、“猫头鹰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祸”、“鸡上屋兆凶”、“喷嚏兆灾”、“灯花兆喜”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而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互相约束、取信,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方式.在人生仪礼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结婚迎亲时,也有许多巫术活动,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汉时就已流行[11],以弓箭镇邪,悬铜镜驱崇等,早在唐宋文献中已有记载[12].丧葬因与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更是形式繁复,名目众多.从山顶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丧礼》中的有关记载,各种丧葬信仰习俗不断地发展演变,长期延续.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人们觉得这些习俗是不可捉摸和无法解释的,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原始信仰习俗在中国长期延续有其多重原因.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递途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传承中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原始民俗主体的原始信仰能够在后世大量保留和长期传承.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其二,由农业经济和宗法社会中发生的中国文化是以务实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间关系的注重为特征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不但未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教”,而且本身就渗透了古老的巫术、祭祀成分.至于一些外来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下生存,无法取代原有的信仰习俗.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其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并不平衡,当汉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时,许多少数民族还处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会阶段,因而原始信仰习俗在各少数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当某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时,也必然会带来许多原始信仰习俗,如辽、金、元、清政权的建立便带来了北方民族萨满跳神的习俗.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中国传统民俗的这一特点提醒我们,在研究中不能不考虑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响,即使研究外来宗教也应重视外来宗教与本土原始信仰的冲突、融合所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影响.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它不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样,纵向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细微的规定.如本人上一辈的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由着意强调血缘亲疏和系别的宗法社会派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称谓表示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确立的尊卑、男女、长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强调“正名”,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立意也就在此.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的.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看.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如宋代文献中对此类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间结社、结会就有颇多记载[13].应该说,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民间组织反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宋代的洪迈曾谈到这一现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14]元、明时的戏剧、小说多有朋友“结义”的描写,如《单刀会》、《三国演义》就根据刘备、关羽、张飞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在后世成为“异姓兄弟”的楷模.旧时,浙江一带即有男子结拜组成的“十兄弟”,广州地区则有女子结拜组成的“金兰会”.明、清时的民间会党也常常模拟家族形式,以结盟方式入会,师徒间以父子相称,众徒间以兄弟相称.上述现象表明,人们始终认为,通过某种仪式使非血缘 的关系转化为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民间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宗法观念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现是,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时时重复做的一件大事是对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顶礼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人们认为其他神灵都不如祖先神尊贵,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庙,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举行祭祖仪式则是民间最重要的信仰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没有容足之地的.“孝亲”的另一表现是对在世长辈的绝对顺从和孝敬.在人们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正如《孝经》中说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5],因此,“百善孝为先”成为社会公认的准则,而“无父无子”、“六亲不认”的人,则为众人所不齿.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由尊祖孝亲又导出一个普遍的心理定势,即极端尊重传统,并因此形成了厚古薄今、因循守成的思想倾向.人们对待古已有之的传统惯制总是抱着谨慎恪守,不敢轻易背弃的态度,在评价事物时,总是以是否符合“古法”,是否传承有绪为标准,提出某种看法时,也总要引述古人、前人之语来加强自己说话的分量,民间长期流传的谚语、俗语常是劝戒他人时的有力法宝.民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都讲究“家法”、“师承”,并有“祖师”创业授艺的神奇传说.如果木匠不标榜“师传绝技”,郎中不炫耀“祖传秘方”,便难以取信他人.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还通过礼仪制度的形式,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历史上,等级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的规范作为道德的内涵,而且还以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实质性的内容.历代王朝都用礼制规定社会秩序,人们按照自己的等级身份,而不是财产多寡过着相应的生活,以此保障尊卑贵贱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条.以生活用品的使用来看,礼制都作了周详完备的规定,诸如衣冠服饰、房舍家具、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物无巨细,其种类、形制、质料、样式、色彩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甚至小至门钉的数目、腰带的装饰,都有一定的规格,贵贱不能混淆.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社交往来、婚丧喜庆、吉凶祸福等,也都有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历代统治者还时常有“正礼俗”的举动,运用法制、哲理、教化等手段,将民间风俗纳入礼制的轨道.在礼制的约束下,人们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享用不该享用的物品,做出不合礼仪的举动,于是塑成了循礼蹈规、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拘谨、守成、俭约、古朴的民俗风情. 三、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中国民俗的整体.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经历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时代,中原黄河流域是夏族,东部淮河流域是东夷,南方长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黄湟一带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荤粥,至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商周各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和同化,形成华夏族.秦代,当时的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统一于秦王朝,其后,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族又逐渐统一于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处,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加强和巩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发展.五代十国和宋代,虽出现过多元割据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统后,不仅结束了宋与辽金的对峙,而且也统一了大夏、回鹘和大理等政权,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明清以后,更有所发展,当今我国已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国家.当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统一,并不等于说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实上,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特征.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乡、沙漠、海岛,气候条件也东、南、西、北相差极大.东北山林中的民族与南海岛屿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与江南水乡的民族,必然会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别.从历史发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汉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农业,夏商周以来,一直以农桑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则实行不同的经济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柔然、党项、蒙古等族,曾长期从事游牧经济,而东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则长期以原始的渔猎、采集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不同的经济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习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不相同,汉族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许多少数民族却长期处在原始的氏族社会,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处于奴隶制、半奴隶制、封建制、封建农奴制,甚至氏族社会阶段,而不同的社会状况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民俗.上述可见,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构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并存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从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大多数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不同语系,而汉藏语系中又有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中又有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突厥语族,语族之下还有不同的语支.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族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一些民族则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此外,在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传统惯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别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仪礼、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差别明显、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除民族间的差别外,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袭等不同而在民俗上产生地区间的明显差别.以汉族为例,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这一点实际上在日益兴起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已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如上古时期,中原、荆楚、吴越,就有着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除记载了各地的山川物产外,还叙述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如“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秦地,……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幽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河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楚……,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16].显然,班固已认识到民间风俗的区域性特点.宋代以降,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都市与农村、江南与西北、沿海与内地、交通要冲与边地僻壤,在生活习惯、民间风俗上都存在很大反差.因此,后世的地方民俗专著、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以及笔记、游记等,都述及民间风俗的地区差别.实际上,某些人数较多、活动区域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民族也有此类差别,如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与内蒙草原上的蒙古族,甘肃、云南的藏族与青藏高原的藏族,都在民俗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中国民俗的上述特点,与某些民族比较单一,生态环境不那么复杂的国家的民俗,有很大不同.这告诫我们,在研究中国民俗时,切不可一概而论,泛泛而谈,唯有在注意其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又十分注意民族和地区间的差别,才能认识中国民俗的全貌. 四、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我们谈中国传统民俗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汉族的传统民俗.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联绵不断的发展系统.上述状况反映在民俗上,便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看,中国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是经过了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后进入农耕时代的,而在农业生产中,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与此相应,人们的衣、食、住、行、运输、贸易等,也不断地从蒙昧向文明发展.就社会状况而言,中国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在此期间,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曾发生过多种变化.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再看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习俗长期延续的同时,还相继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在岁时节日、游艺竞技等方面,也因历史变革和外来文化的传入而发生许多变化.因此,我们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可发现其既保持着固有的传统,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时时变动,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如果深入分析,又可发现,中国传统民俗的变迁是不平衡,不同步的.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衣、食、住、行等消费民俗堪称最活跃的部分.以饮食为例,《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周代佳肴仅“炮豚”、“牛炙”、“濡鱼”、“@⑥珍”等数种,做法都很简单,而且当时的平民很难享用肉食,故春秋时的曹刿有“肉食者鄙”的说法[17].到了唐代,情况大不一样了,仅据韦巨源《食谱》和谢讽《食经》所载食品名目统计,就有一百儿十种.与此同时,胡饼、乳酷之类的胡食也在中原地区日益流行.宋代食品花式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记载的各式菜肴将近三百种,《面食店》一篇记载的佐酒菜肴和花式面有一百多种.又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杭州市场上出售的食品,市食小吃类有41种,糖果类有42种,菜蔬类有20种,粥类有9种,凉水类有17种,糕类有19种, 蒸作从食类有57种,名酒类有54种.仅据上述记载,已足以使人目不暇接了.明清以来,各地的名菜佳肴和风味小吃更是数不胜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服饰的变化也很大,传统的样式至战国时变为“胡服骑射”是人们熟知的,而到了唐代,采用和融合胡服样式已是普遍的现象.宋代服饰更形成了喜好“变古”的倾向,述说“风俗僭侈”,指斥“怪服、妖服”[18]的言论在宋代文献中可谓比比皆是.吴自牧在叙述杭州风俗时即称:“自淳@⑦yòu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19].至明代中晚期,慕尚新异,追求艳丽己成为一股社会风尚[20],“士民竞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服”[21]的现象使士大夫发出了“极乱世界”的惊叹.[22]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出行由乘车、骑马变为坐轿,住房、家具由简朴趋于奢华,也都反映出消费民俗的巨大变化.我们从正史《礼志》、《舆服志》及历代王朝对民间衣食住行“越礼逾制”一再下达的禁令和某些不得已的放宽,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惊恐和无可奈何. 相对而言,民间信仰习俗则较为稳定,变化十分缓慢,历代王朝不断下令禁止民间“淫祠”却难以收效的事实,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除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制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烟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如雷的爆仗、绚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举动,后来也充满了观赏花灯的娱乐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对当时热闹非凡的行春盛况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端午节原为“恶日”,但自宋代开始,也被视为“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时节,除沿袭驱瘟避邪的旧俗外,人们还“递相宴赏”,“对时行乐”.题2: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题3: 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舟山群岛自古以民风淳朴、文化丰厚著称.自有岛民迁徙在此凭岛而居起,便在时刻创造着与他处不同的文化形态,岛民所创造的口头文化形式经过许多年代的积淀形成了自己内在的丰富性.海洋民俗文化是反映舟山岛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其人文地理的独特性,决定了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题4: 民俗文化特点要少数民族的,事后我另有重赏,我急死了,快一些呀不用太多,够用就行
东北民俗文化圈包括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东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东北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它的土壤特点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一些民俗.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先说说东北的“三大怪”吧.一怪是“生个孩子吊起来”.这实际上是满族的习俗,以前东北地区森林很多野兽很多,家里的孩子放在地上就不太安全,所以离地有一定距离把小孩子吊起来.第二怪是“十八岁姑娘吊烟袋”.东北的女性吸烟的比例以前是比较高的,据说吸烟也是一种御寒方式.第三怪叫“窗户纸儿糊在外”.北方尤其是冬天把门有缝的地方糊起来,一般是在里面,惟有东北是把窗户纸糊在外面,这是对付风雨的需要.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萨满”是东北人的一种信仰,其实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巫”,在东北就是“萨满教”.最早的女神是“萨满”女神,一般是家庭传授,这是职业性的“萨满”,“萨满教”在整个东北地区,非常盛行.它在东北的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游牧民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边缘,宁夏的北部以及新疆. 这个地方相对于汉族,是特别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我们看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他们的家基本就是一个蒙古包,然后加一架马车.辽阔的草原处处都是他们的家乡,历史上的蒙古族“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服饰,比如蒙古袍,蒙古袍的长度在膝盖之下,里面还有一些毛皮撑着,为什么那么长那么厚?本来游牧民族是不必要穿这么长的衣服,不方便啊.但是他们白天骑在马上,他们的膝盖容易受风寒,蒙古袍长的话可以护膝,到了晚上就可以当被子盖.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谈到游牧民族的一些礼节形成跟他们的生活习惯非常有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又影响他们的交通民俗,我们农耕民族交通一般是靠两条腿走路,贵族或有钱人也可能坐轿子,后来坐车.但是在古代骑马出行很普及,因为这是游牧民族,因此蒙古族形成了一种礼节:两个人在草原上骑着马,在一个地方,两个陌生人遇到了,他们就会跳下马,各自问候一下.然后我跳上你的马你跳上我的马,拍拍马屁股说“好马”.久而久之,“好马”就成了一种寒暄.就像我们汉族人见面问“吃了没有”一样. 在游牧民族,婚俗也跟我们的农耕民族不一样. 黄河流域文化圈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 黄河流域尤其是河南与山东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俗发展的摇篮. 河南和山东人依恋故土、勤劳朴实、喜欢平淡. 这个地区是“孔孟之道”的故乡,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都是属于这个文化圈的人,这样地方的人有着很好的礼节. 另外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这个地区的人非常热情好客、大方.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在中国国画大师李燕的回忆录里,他说他爸爸李苦禅很擅长画雄鹰,并且画得很好,他是山东人.有一次,有一位老乡来家作客看到一幅画,就跟他说:“李大师,这个雄鹰画做中堂很好”,李大师就说:“我这个本来就是用来做中堂的.”就这样他们两个一来二往一个劲地边讲边走,到门口准备说再见了,李就说:“你这么喜欢你怎么不买啊?”那个人就说:“我就是没钱啊,有钱还用你说?”李一听就说:“快到吃饭时间了,我现在给你画一幅.”画好了,他的老婆把饭菜也摆上了桌,既然到了吃饭的时间,那就别走了.最后那个老乡吃了他的饭拿了他的画就走了,他的老婆就问:“刚才那个人是谁?”李说:“我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可见山东人的豪爽和大方. 另外这个地区的人,他们非常信仰泰山.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尚鬼好祭,五凤寄生.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这个流域从长江发源的地方青藏高原算起,长江的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这里都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这里面没有包括浙江省,但是长江的支流是经过我们浙江,所以我们从这几个文化圈来算的话,浙江省应该可以算这个流域的.它是属于支流经过的地方.那么这一带的风俗,我们用比较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就是“尚鬼好祭,五凤寄生”.中国南方北方的民众在旧时代都信鬼,但是南方比北方要厉害得多.南方一个地方有一个神,温州大的村落也都有自己信仰的神.洞头有洞头的神,苍南有苍南的神.总的来说南方的神特别兴盛,几乎各个村庄各有不同或者相同的神灵.这一带的民众相对于北方民众那种豪爽那种彪悍,有着浪漫、温情、灵活、善舞、多玄想的特点. 那么我们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吧.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能产生《诗经》,或者说反映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创造出来的《诗经》,在黄河流域影响很深.那么《楚辞》则在长江流域流传深广.《诗经》里面更多的是现实生活的描述,当然它里面也有祭祀的文章,但大多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而屈原写的《楚辞》,大多是属于玄想的东西.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在湖南省湘西,也就是沈从文的故乡.有一种民间的陋习,叫做“蛊惑”.当然根据史料记载,在广西,广东也有.这个“蛊”怎么来的也有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在端午节的中午,把各种“蛊”虫捉来,蜈蚣、蝎子、毒蛇,很多的毒虫放在缸里面养,不给吃东西,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后留下来一个,把它风干,最后成为一种药,这种药是慢性的,皮肤、饮食接触都会造成慢性中毒,最后死亡.所以在湘西这个地方,如果这个人家里没有蜘蛛网,你不要进去,因为他家可能有“蛊”,如果你在地下看到一个荷包,你不要拿,因为可能有“蛊”,不认识的人家你最好不要吃他的东西,那里面可能放有“蛊”.那么这“养蛊”就成了当时湘西苗族的一种特殊的民风. 青藏民俗文化圈,范围大致包括西藏的全部,青海一带、四川的西北部、甘肃西南以及新疆的南部.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分布有藏族.青藏民俗文化圈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这从他们的建筑就可以体现出来,布达拉宫那么宏伟壮观,在中国独一无二.然后是广大的藏族民众对于宗教的虔诚也是很少见的,他们的“活佛”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些地方都构成了这个文化圈里一种独特的景观.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另外,藏区的寺院建筑,数以千计.每座寺院的雕塑绘画艺术非常精美.还有藏族的服饰也与别的民族不一样.还有他们的藏医,藏药也是中华民族受保护文化的一部分.藏医有他自己一整套的理论,他跟中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藏药只有在青藏高原才能生长,像“藏红花”、“冬虫夏草”,还有“雪原花”,这些基本上都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还有一种“藏酥油花”应该是民族的意识,也是宗教意识的体现:酥油到了冬天凝固了,然后制成各种各样的雕塑,可以维持半年多,到了第二年才融化. 云贵民俗文化圈,指云贵高原,它包括云南贵州两个省,还包括四川省西南部的一角.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这一带从自然条件来讲,气候温暖,四季如春.这个地方少数民族就非常多了.我们刚才谈到东北的北方民族,我们也谈到了游牧民族,谈到了青藏高原的习俗,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加起来都没有这个地区多.这个地方的少数民族我们叫他“南方民族”. 这里的少数民族仅仅云南省就有26个.整个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这里有阿诗玛的传说,摩梭的走婚,“云南十八怪”等.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云贵高原民俗文化圈,因为少数民族多,就形成了中国民俗独特的风景.他们的民族信仰佛教,所以这里的傣族男孩子,到了该念书的年龄都是要出家去做小和尚,到庙里去接受教育,长大了以后,又一个一个还俗回家,结婚生子,有的去做僧侣,有的去经商,那么整个傣族的文化水准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还有他们那里的水井,不管是白族、傣族,所有的水井上都有一个建筑物,要不是一个亭子,要不就是布置一尊佛像,要不就是其他的雕塑,总而言之,他们的水井不可能是露天的,所以可以说,他们那里的人是比较讲卫生的. 闽台民俗文化圈:整个东海,包括台湾和福建.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这个区域就叫闽台民俗文化圈,很多书上都说闽台民俗文化圈就是指福建和台湾两个省.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温州或者浙南地区应该属于这个文化圈.闽台两省,夹着浙南地区,形成一个方言相通,习俗相仿的圈子,这几个地方都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派生出了捕鱼业.捕鱼在以前是高危职业,于是又派生出了“妈祖”信仰,还有一个就是“陈靖姑(即温州民间百姓信仰的陈十四娘娘)”两个女神.从这里去台湾的人基本上讲的是闽南话. 我们浙江苍南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讲“闽南话”.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这个地方跟广州不一样,他们喝茶,喝功夫茶.这一点在温州,以前我看见比较少,但是这个习俗在广东就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这个文化圈其实应该划大一点,闽台粤,再加上浙南地区,但是那样的话,方言又不行了,闽南话在福建在台湾和浙南地区都是有的,而在广东它又是粤语,又不是闽台话.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温州也好,闽台地区也好,基本上是村村有庙,村村有祠堂,村村有自己信仰的神,一般规模大小的村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关于七个民俗文化圈我就简单介绍了这几个方面,谢谢大家.题5: 安徽民俗文化有几大区域,各自特征是什么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民族文化的特点:逆火学习站(img1.72589.com)的通脖醇同学的作业题:《民族文化的特征》解题思路
民族文化的特点小结:
通过以上关于通脖醇同学对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征的解题复习冲刺分享,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民族文化的特点的相关政治作业考点会有所突破。学习政治就是要学会去理解,并仔细思考通脖醇同学分享的解答《民族文化的特征》这道作业题的解题思路,把政治考试中可能涵盖的考点都在平时得到加强训练,才能让自己的政治科目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