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量的故事_诸种桃同学物理作业《古代测量的故事》解题思路_物理_诸种桃

编辑: admin           2017-26-06         

    古代测量的故事导读:

    这是一道有代表性的物理作业题,考察的是物理基础知识,是诸种桃同学整理的物理作业题解题思路——《古代测量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指导老师是安老师,涉及到的物理的课本知识为: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同学们仔细的思考古代测量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的相关物理知识点,用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来进行解答,要学会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物理的专业的角度来体验生活,并结合实际分析来解答物理作业题,才能提升自己的物理解答能力,下面是诸种桃物理作业的详细解题思路分享(本道题以问答模式展开)。

    题目: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

      在古代,人类为了测 量田地等就已经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 元前2400年出现 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 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

      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 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长度单位的由来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 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 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 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 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 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 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 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 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 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古代长度、高度分别怎样计量写明白就行如一尺=?厘米】[数学科目]

    英制长度单位:1英尺=0.305米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市制长度单位:1尺=0.333米

    题2: 古时候的人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历史科目]

    中国古代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规、矩、准、绳.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是曲尺,可用于检查直角,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木工现在还在使用曲尺,学生和科研人员绘图用的三角板和丁字尺,是矩的进一步发展.准是水准器,用于检查是否水平.绳子可用于画直线和检测直线.准和绳,现在仍是木工和建筑工人的主要测量工具.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埃及人叫他们做“拉绳人”.他们从事的是古埃及的一种行业.每年尼罗河泛滥以後,“拉绳人”专责重新竖立标柱,定出土地界限,也就是现代测量员的先驱.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根据圣 经纪载,以色列早有测量员.他们替人划定产业范围的界限,用来确立业权.

    题3: 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300字左右[历史科目]

      长度测量最早用于水文测量、天文测量.相传夏禹治水,使用规矩准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决流江河.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记,西周开国时,周公向商高请教测量天高地广的方法,商高回答说,“折矩以为”.就是利用直角三角形各边的相互关系测量的方法.商高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发表了他利用两次矩(或两次立表杆)分别测量,求其差值计算的方法(叫重差法),测量“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如太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太阳与测量者之间的直线距离、水平距离;太阳的直径,在海边测量海岛的高度等.根据刘徽对测量方法的描述,现在可作图分析,列出三角形比例公式,求解测量结果.刘徽虽未说明他如何建立这些公式的,但测量原理和计算公式是正确的.可见刘徽对测量技术研究造诣之精深.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古代,人们对影响日影影差变化因素的探索,导致天文大地测量也取得很大成就.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开始与南宫说等实测了今河南滑县,经开封、扶沟到上蔡县四个地点的北极高度、日影长短以及他们之间的地面距离,其结果是351.27唐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唐代一里1500尺,天文用尺每尺合24.525厘米,一周天为365.25°(今为360°).由此折算子午线一度长约合131.11公里,虽然这个数值与当今测得值110.6公里相比,误差较大,但它却是世界上最早对地球子午线的实际测量.清代康熙帝大约在1702年至1710年间,为开展大规模经纬度测量,亲自规定200里合经线的弧长一度.清代每里为1800尺,尺度以营造尺32厘米为标准,以此折算,经线一弧度之长相当于115.2公里.这与法国18世纪末建立米制时测定子午线一弧度长111.2公里比较接近,而测定的时间要比法国早80多年.将长度单位与北极高度或地理经线弧长相联系,是中国计量史上的一大成就.汉代创造的测量长度的计量器具有记里鼓车和始建国卡尺.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时间计量,古代常用的计量时间单位是年、月、日和时、刻,其中年又叫岁,指回归年.回归年长度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定,《周礼》中已有测定日影的记载.从实践中得出,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而冬至这一天日影最长.由于冬至日影长,所测结果比夏至要精确一些,因此都利用冬至来实测求得每年的日数.春秋后期(公元前5世纪),已经定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5天,每19年置7个闰年,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的数值比现今所测数值多11分钟又14.5秒.在“古四分历”的基础上,我国历法由汉代到明代,经过近百次改革,由粗到精不断进步.西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已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南北朝时的祖冲之制定大明历,取一年为365.2428148天,只比现测值多0.0006208天.南宋天文学家杨忠辅在1199年制定统天历,得出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与理论值只差22秒.欧洲采用这一数值比他晚了400年.明代邢云路于1608年测得一回归年为365.242190日,比今测值只差0.00027日,领先于当时欧洲天文学水平.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为适应天文学和人们生活中对计时精细度的需要,古代又采用一日为十二时制.对十二时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测太阳所在的方位.但是十二时制仍不能满足计时精细化的要求,因此,又出现了百刻制,把一昼夜分成均匀的一百刻,促成了计时制向精密化的发展.这样,就出现了两种计时制度并存的局面,他们互相补充,百刻制可以校准十二时制,十二时制则用以提携百刻制.计时仪器则有漏刻、日晷和浑仪等.漏刻的基本原理是人工制造出一种稳恒管流,再将这种管流转化为刻箭的运动,通过刻箭上显示刻度变化表示出时间来.百刻制起源于商周时代,几千年来不断改进漏刻的记时方法,力求将百刻计时与天象统一,并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度.商代起一日分100刻,每刻相当于现代864秒(14分钟24秒).汉代把一刻分10等分,每分合86.4秒.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秤漏,大大提高了计时精确度.秤漏与浮(沉)箭刻漏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显示系统不同.刻漏是随着受水壶水位提高而使浮箭上升,箭上的刻度显示时间累积量;而秤漏是以称量流入受水壶中水的重量的增加来显示时间的累积量.李兰秤漏“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一刻”一斤水对应一古刻即14.4分钟或864秒,那么一两(16两1斤)水就对应54秒.半两水对应27秒,这在一支秤量为一斤或二斤的杆秤上(相当于杆秤刻度的1/32或1/64)是很容易称出来的,况且秤秆上直接刻的就是时刻.显然用秤称水计时优于观察箭上刻度提升量计时.秤漏发明以后很快流传,隋代大业(605—617)初年,炀帝令依李兰秤漏法制造秤水漏器.经改进后的秤漏成为皇家计时器,被司天机构采用.自隋唐至北宋,一直是主要的天文计时仪器,秤漏在唐朝风行全国.隋唐两代,中外交往频繁,据荷兰科学史家史四维的研究,中世纪伊斯兰国家也曾使用秤漏计时,并且很可能是中国传过去的.

    题4: 古代用什么方法测量长度[数学科目]

    1.高于男人的答案

    2.自行车车轮周长测量除了M ,,车轮涂上道路线的道路上可以用余光转的车轮N [试着做了几圈直线运动]∴长度= MN

    古代测量的故事:逆火学习站(img1.72589.com)的诸种桃同学的作业题:《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解题思路

    古代测量的故事小结:

    通过以上关于诸种桃同学对古代测量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的解题思路详细分享,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古代测量的故事的相关物理作业考点一定有所收获吧。建议同学们要学总结,不总结就不会进步,并仔细揣摩诸种桃同学分享的解答《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这道作业题的解题思路,把物理考试中可能涵盖的考点都在平时得到加强训练,才能让自己的物理考试获得好成绩。

  •   4
  • 相关文章

    红外线的应用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约为
    太阳从西边升起
    音速是多少
    一度电多少瓦
    压强公式
    温度计的使用
    听诊器原理
    密度单位换算
    机械效率公式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