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类数学故事_雷噶何同学数学作业《励志类数学故事》解题方法_数学_雷噶何
编辑: admin 2017-25-06
-
华罗庚早年学习时期
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语文科目]
我的最有吸引力! 哥德巴赫是一个德国数学家,生于1690年,从1725年起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结识了大数学家欧拉,两人书信交往达30多年.他有一个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欧拉的通信中提出来的.这成为数学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佳话. 有一次,哥德巴赫研究一个数论问题时,他写出: 3+3=6,3+5=8, 3+7=10,5+7=12, 3+11=14,3+13=16, 5+13=18,3+17=20, 5+17=22,……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看着这些等式,哥德巴赫忽然发现:等式左边都是两个质数的和,右边都是偶数.于是他猜想:任意两个奇质数的和是偶数,这当然是对的,但可惜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命题. 对—般的人,事情也许就到此为止了.但哥德巴赫不同,他特别善于联想,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他运用逆向思维,把等式逆过来写: 6=3+3,8=3+5, 10=3+7,12=5+7, 14=3+11,16=3+13, 18=5=13,20=3+17, 22=5+17,……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这说明什么?哥德巴赫自问,然后自答:从左向右看,就是6~22这些偶数,每一个数都能“分拆”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在一般情况下也对吗?他又动手继续试验: 24=5+19,26=3+23, 28=5+23,30=7+23, 32=3+29,34=3+31, 36=5+31,38=7+31, …… 一直试到100,都是对的,而且有的数还不止一种分拆形式,如 24=5+19=7+17=11+13, 26=3+23=7+19=13+13 34=3+31=5+29=11+23=17+17 100=3+97=11+89=17+83 =29+71=41+59=47+53.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这么多实例都说明偶数可以(至少可用一种方法)分拆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在一般情况下对吗?他想说:对!于是他企图找到一个证明,几经努力,但没有成功;他又想找到一个反例,说明它不对,冥思苦索,也没有成功. 于是,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提笔给欧拉写了一封信,叙述了他的猜想: (1)每一个偶数是两个质数之和; (2)每一个奇数或者是一个质数,或者是三个质数之和. (注意,由于哥德巴赫把“1”也当成质数,所以他认为2=1+1,4=1+3也符合要求,欧拉在复信中纠正了他的说法.)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同年6月30日,欧拉复信说,“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它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欧拉是数论大家,这个连他也证明不了的命题,可见其难度之大,自然引起了各国数学家的注意.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人们称这个猜想为哥德巴赫猜想,并比喻说,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二百多年来,为了摘取这颗耀眼的明珠,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劳动.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创造了一种新的“筛法”,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的和,而这两个数又分别可以表示为不超过9个质因数的乘积.我们不妨把这 个命题简称为“9+9”.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转折点.沿着布朗开创的路子,932年数学家证明了“6+6”.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这是按布朗方式得到的最好成果.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布朗方式的缺点是两个数都不能确定为质数,于是数学家们又想出了一条新路,即证明“1+C”.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和另一位苏联数学家,各自独立地证明了“1+5”,使问题推进了一大步.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66年至1973年,陈景润经过多年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证明了“1+2”:对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质数的乘积的和.即 偶数=质数+质数×质数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你看,陈景润的这个结果,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解决只有一步之遥了!人们称赞“陈氏定理”是“辉煌的定理”,是运用“筛法”的“光辉顶点”. 想想练练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50以内有15个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请选出10个填入图内,使○+○的和等于同一个50以内的偶数,把这个偶数填入中间的○内. 2.用给出的:3、3、5、5、7、7、11、11、13、13、17、17、19、23、23、23这16个数,根据哥德巴赫猜想,写出8个连续的偶数.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 (1933~1996)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光辉成就的“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后来就有了“罗庚慧眼识景润”的佳话.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陈景润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几度寒暑的艰苦努力, 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然而,陈景润付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用掉的演算草稿纸可以装满几个麻袋,并且积劳成疾.即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仍锲而不舍地耕耘着.陈景润在数论中其他著名问题,如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等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 拉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欧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数学家.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sel),卒于彼得堡(Petepbypt).父亲保罗·欧拉是位牧师,喜欢数学,所以欧拉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但父亲却执意让他攻读神学,以便将来接他的班.幸运的是,欧拉并没有走父亲为他安排的路.父亲曾在巴塞尔大学上过学,与当时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几分情谊.由于这种关系,欧拉结识了约翰的两个儿子:擅长数学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尔(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这二人后来都成为数学家).他俩经常给小欧拉讲生动的数学故事和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些都使欧拉受益匪浅.1720年,由约翰保举,才13岁的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而且约翰精心培育着聪明伶俐的欧拉.当约翰发现课堂上的知识已满足不了欧拉的求知欲望时,就决定每周六下午单独给他辅导、答题和授课.约翰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严格训练下,欧拉终于成长起来.他17岁的时候,成为巴塞尔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年轻的硕士,并成为约翰的助手.在约翰的指导下,欧拉从一开始就选择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研究的道路.1726年,19岁的欧拉由于撰写了《论桅杆配置的船舶问题》而荣获巴黎科学院的资金.这标志着欧拉的羽毛已丰满,从此可以展翅飞翔.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欧拉的成长与他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当然,欧拉的成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诵前一百个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高等数学的计算他可以用心算来完成.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尽管他的天赋很高,但如果没有约翰的教育,结果也很难想象.由于约翰·伯努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对数学发展状况的深刻的了解,能给欧拉以重要的指点,使欧拉一开始就学习那些虽然难学却十分必要的书,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段历史对欧拉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欧拉成为大科学家之后仍不忘记育新人,这主要体现在编写教科书和直接培养有才化的数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25-1813.4.10).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欧拉本人虽不是教师,但他对教学的影响超过任何人.他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的重担,但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欧拉在这方面与其它数学家如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牛顿(I.Newton,1643.1.4-1727.3.31)等都不同,他们所写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艰涩难明,别人很难读懂.而欧拉的文字既轻松易懂,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他用德、俄、英文发表过大量的通俗文章,还编写过大量中小学教科书.他编写的初等代数和算术的教科书考虑细致,叙述有条有理.他用许多新的思想的叙述方法,使得这些书既严密又易于理解.欧拉最先把对数定义为乘方的逆运算,并且最先发现了对数是无穷多值的.他证明了任一非零实数R有无穷多个对数.欧拉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他首先用比值来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而在他以前是一直以线段的长作为定义的.欧拉的定义使三角学跳出只研究三角表这个圈子.欧拉对整个三角学作了分析性的研究.在这以前,每个公式仅从图中推出,大部分以叙述表达.欧拉却从最初几个公式解析地推导出了全部三角公式,还获得了许多新的公式.欧拉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用A、B、C表示第个边所对的角,从而使叙述大大地简化.欧拉得到的著名的公式: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又把三角函数与指数函联结起来.题2: 【数学家励志成才的故事500字以内给位高手火速答下星期一要交啊一定要500字以上啊前面打错了】[语文科目]
华罗庚早年学习时期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得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夯0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着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题3: 关于数学家励志的故事,还有感悟明天就交,最好简短点[数学科目]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题4: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要求经典的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最好短一点.[语文科目]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高斯 2004-12-22 16:54:07 网络 阅读1622次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2、大海边的阿基米德 2005-5-29 18:21:39 来 源:《中国校外教育》 网络资源 阅读517次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阿基米德11岁那年,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古希腊最大的城市之一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闻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城中图书馆异常丰富的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如饥似渴的阿基米德.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后当作纸,订成后粘成一大张再卷在圆木棍上.那时没有发明印刷术,书是一个字一个字抄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点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阿基米德攻读的是数学,需要画图形、推导公式、进行演算.没有纸,就用小树枝当笔,把大地当纸,因为地面太硬,写上去的字迹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几天,又发明了一种"纸",他把炉灰扒出来,均匀地铺在地面上,然后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时天公不作美,风一刮,这种"纸"就飞了.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一天,阿基米德来到海滨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数学问题.无边无垠的沙滩,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铺展在脚下,又伸向远方.他习惯地蹲下来,顺手捡起一个贝壳,便在沙滩上演算起来,又好又便捷.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兴奋地告诉他的朋友们说:"沙滩,我发现沙滩是最好的学习地方,它是那么广阔,又是那么安静,你的思想可以飞翔到很远的地方,就象是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一样."神奇的沙滩、博大的海洋,给人智慧,给人力量.打那以后,阿基米德喜欢在海滩上徜洋徘徊,进行思考和学习.从求学的少年时代开始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占了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当时,已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对于敌军的入侵竟丝毫未觉察.当罗马士兵拔出剑来要杀他的时候,阿基米德安静地说:"给我留下一些时间,让我把这道还没有解答完的题做完,免得将来给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证完的难题."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面对知识的大海,人们应该象阿基米德那样,信念是罗盘,执著和勇毅作双浆,不懈追求,毕生探索.扬帆远航! 3、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 2004-11-23 11:40:32 选自《 数海钩沉——世界数学名题选辑》 作者:高希尧 阅读419次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这是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的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用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国王说道,心里为自己对这样一件奇妙的发明赏赐的许诺不致破费太多而暗喜.“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国王命令如数付给达依尔.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2’粒,…还没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诺言. 原来,所需麦粒总数 1+2+2^2+2^3+2^4+……+2^63=2^64-1 =18446744073709551615.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公尺,宽10公尺,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印度舍罕王非常富有,但要这样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这么一来,舍罕王就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要么是忍受达依尔没完没了的讨债,要么是干脆砍掉他的脑袋.结果究竟如何,可惜史书上没有记载.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印度古代对等比级数已有相当的研究.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类似印度“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问题还出现在别的国度.十八世纪初期,俄国马格尼茨的《算术》一书中的“卖马’问题,就与“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卖马”原题如下: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某人卖马一匹,得钱156卢布.但是买主买到马以后又懊悔了,要把马退还给卖主,他说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于是卖主向买主提出了另一种计算马价的方案说,如果你嫌马太贵了,那末就只买马蹄上的钉子好了,马就算白送给你.每个马蹄铁上有6枚钉子,第一枚钉子只卖1/4个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第二枚卖半个戈比,第三枚一个戈比,后面每个钉子价格依此类椎.买主认为钉子的价值总共也花不了10个卢布,还能白得一匹好马,于是就欣然同意丁.结果买主算账后才明白上当.试问买主在这笔交易中要亏损多少?题5: 求两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短一点在A4纸上写两篇[政治科目]
华罗庚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笛卡尔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勒奈·笛卡尔Renc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小镇拉埃的一个贵族家庭.因家境富裕从小多病,学校允许他在床上早读,养成终生沉思的习惯和孤僻的性格.1606年他在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的拉弗莱什学校上学,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在军队服役和周游欧洲中他继续注意“收集各种知识”,“随处对遇见的种种事物注意思考”,1629~1649年在荷兰写成《方法谈》(1637)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1644).1650年2月11日卒于斯德哥尔摩,死后还出版有《论光》(1664)等.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的一个贵族之家,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img1.72589.com)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励志类数学故事小结:
通过以上关于雷噶何同学对励志类数学故事: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的概括总结详细分享,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励志类数学故事的相关数学作业知识一定有所收获吧。建议同学们要学会归纳总结,仔细揣摩雷噶何同学分享的解答《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这道作业题的重点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才获胜。
-
4
励志类数学故事导读:
这道数学作业题来自雷噶何同学的作业解题方法分享《励志类数学故事》,指导老师是梁老师,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概括为: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励志类数学故事: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的相关数学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数学作业解题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能力,才能让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也才会在数学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下面是雷噶何数学作业的详细总结概括分享(本道题以问答模式展开)。
题目: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励志类数学故事:逆火学习站的雷噶何同学的作业题:《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解题思路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高斯 2004-12-22 16:54:07 网络 阅读1622次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2、大海边的阿基米德 2005-5-29 18:21:39 来 源:《中国校外教育》 网络资源 阅读517次 阿基米德11岁那年,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古希腊最大的城市之一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闻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城中图书馆异常丰富的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如饥似渴的阿基米德. 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后当作纸,订成后粘成一大张再卷在圆木棍上.那时没有发明印刷术,书是一个字一个字抄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点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阿基米德攻读的是数学,需要画图形、推导公式、进行演算.没有纸,就用小树枝当笔,把大地当纸,因为地面太硬,写上去的字迹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几天,又发明了一种"纸",他把炉灰扒出来,均匀地铺在地面上,然后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时天公不作美,风一刮,这种"纸"就飞了. 一天,阿基米德来到海滨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数学问题.无边无垠的沙滩,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铺展在脚下,又伸向远方.他习惯地蹲下来,顺手捡起一个贝壳,便在沙滩上演算起来,又好又便捷.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兴奋地告诉他的朋友们说:"沙滩,我发现沙滩是最好的学习地方,它是那么广阔,又是那么安静,你的思想可以飞翔到很远的地方,就象是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一样."神奇的沙滩、博大的海洋,给人智慧,给人力量.打那以后,阿基米德喜欢在海滩上徜洋徘徊,进行思考和学习.从求学的少年时代开始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占了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当时,已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对于敌军的入侵竟丝毫未觉察.当罗马士兵拔出剑来要杀他的时候,阿基米德安静地说:"给我留下一些时间,让我把这道还没有解答完的题做完,免得将来给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证完的难题." ?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面对知识的大海,人们应该象阿基米德那样,信念是罗盘,执著和勇毅作双浆,不懈追求,毕生探索.扬帆远航! 3、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 2004-11-23 11:40:32 选自《 数海钩沉——世界数学名题选辑》 作者:高希尧 阅读419次 这是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的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用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国王说道,心里为自己对这样一件奇妙的发明赏赐的许诺不致破费太多而暗喜.“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国王命令如数付给达依尔.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2’粒,…还没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诺言. 原来,所需麦粒总数 1+2+2^2+2^3+2^4+……+2^63=2^64-1 =18446744073709551615. 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公尺,宽10公尺,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印度舍罕王非常富有,但要这样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这么一来,舍罕王就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要么是忍受达依尔没完没了的讨债,要么是干脆砍掉他的脑袋.结果究竟如何,可惜史书上没有记载.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印度古代对等比级数已有相当的研究. 类似印度“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问题还出现在别的国度.十八世纪初期,俄国马格尼茨的《算术》一书中的“卖马’问题,就与“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卖马”原题如下: 某人卖马一匹,得钱156卢布.但是买主买到马以后又懊悔了,要把马退还给卖主,他说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于是卖主向买主提出了另一种计算马价的方案说,如果你嫌马太贵了,那末就只买马蹄上的钉子好了,马就算白送给你.每个马蹄铁上有6枚钉子,第一枚钉子只卖1/4个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第二枚卖半个戈比,第三枚一个戈比,后面每个钉子价格依此类椎.买主认为钉子的价值总共也花不了10个卢布,还能白得一匹好马,于是就欣然同意丁.结果买主算账后才明白上当.试问买主在这笔交易中要亏损多少?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笛卡儿在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