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是如何组成的】原子如何组成分子?_化学_少泽2p
编辑: admin 2017-15-06
-
4
(是百科抄来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所谓化学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一
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吸引力,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一般来说,某物质的范德华力越大,则它的熔点、沸点就越高.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强.
二
范德华力也叫分子间力.分子型物质能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称为分子间力或范德华力.分子间力有三种来源,即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色散力是分子的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变形性等因素有关.一般分子量愈大,分子内所含的电子数愈多,分子的变形性愈大,色散力亦愈大.诱导力是分子的固有偶极与诱导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等有关.取向力是分子的固有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和温度有关.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愈大,取向力愈大;温度愈高,取向力愈小.
在极性分子间有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有色散力和诱导力;在非极性分子间只有色散力.实验证明,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只有偶极矩很大的分子(如水),取向力才是主要的;而诱导力通常是很小的.
三
在物质的聚集态中,分子间存在着一种较弱的吸引力,作用能的大小一般只有每摩尔几千焦至几十千焦,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亦称范德华引力或范氏力.它由三部分作用力组成:①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它们的固有偶极将同极相斥而异极相吸,定向排列,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偶极矩越大,取向力越大.②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然后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相互吸引而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当然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诱导力.③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组成分子的正、负微粒不断运动,产生瞬间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而出现瞬时偶极.这种瞬时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色散力.分子量越大,色散力越大.当然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或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色散力.范德华引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在几百个皮米之间的力.它对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热、熔化热、溶解度、表面张力、粘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Postscript:化学键的结合能一般在 1.0kJ/mol 数量级, 而分子间力的能量只有几个 kJ/mol.
1.取向力
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永久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2. 诱导力
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作用称为诱导力.
极性分子作用为电场, 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或使极性分子的偶极增大(也产生诱导偶极), 这时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之间形成诱导力, 因此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3、色散力
瞬间偶极-瞬间偶极之间有色散力.
由于各种分子均有瞬间偶极, 故色散力存在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及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不仅存在广泛, 而且在分子间力中, 色散力经常是重要的. 观察下面数据:
kJ/mol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Ar 0 0 8.49
HCl 3.305 1.104 16.82
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统称范德华力, 它具有以下的共性:
1) 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
2) 力的作用很小;
3)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4) 是近程力,
5) 经常是色散力为主.
He Ne Ar Kr Xe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分子半径)依次增大, 变形性增大, 色散力增强, 分子间结合力增大, 故 b.p. 依次增高. 可见, 范德华力的大小与物质的 m.p.、b.p. 等物理性质有密切联系.
所谓化学键: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分子.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是右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通过电子而产生的相互结合的作用.化学结构式中用短线(—)表示.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句话对吗RT,注意,不是物质,是分子,这里我主要是想问一下分子可不可以由离子构成,譬如说有没氯化钠分子这样的说的.[化学科目]
正如一楼朋友所说的那样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我要补充几点,因为分子是不显电性的,所以它只能由中性原子组成的,但是我知道楼主肯定有这样的疑问正负离子不可以吗例如氯化钠的形成?其实楼主这么想问题就变了,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对固体(晶体)的分类大约有4中,金属晶体(铁),分子晶体(CO2),离子晶体(氯化钠),原子晶体(金刚石),我不逐一解释了单说说氯化钠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分子,氯化钠是离子晶体,在它的微观世界当中构成氯化钠的不是一个个小的氯化钠分子,而是一个个氯离子和一个个钠离子相互排列组成的,就好比男女生站队列一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所以呢一个钠离子旁边可以有很多个氯离子(具体数目是6个)而且距离都是一样的,所以呢形象点解释就是如果钠离子想和甲氯离子形成分子那乙氯离子就生气了不同意,然而钠离子和乙氯离子形成分子丙也不同意,所以呢基于这种情况氯离子就把钠离子给平分了一人六分之一,其实呢一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而一个氯离子周围也有6个钠离子,他们之比是1:1,这样就得到了氯化钠的分子式了NaCl,所以这下你该明白了,氯化钠的分子式实际表示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数目比而不是表示它的分子组成.这次应该明白了吧.当然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了解其他晶体的微观构型,个人认为那真的是很有意思的.
题2: 怎样知道分子有几个原子组成所有分子[化学科目]
看他的分子式啊 比如像H2O 1个水分子就是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就是一共3个原子 学了化学以后 会渐渐熟悉分子式 就知道怎么看了 很简单的
题3: 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物理科目]
非极性分子
题4: 石油由原子还是分子组成
石油应该是由许多不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题5: 【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的嘛?某粒子由10个质子,10个中子和10个电子构成,则该粒子是A分子B原子C离子D不能确定我选的是B,不是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的吗?怎么可以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化学科目]
1.由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得出一定不是离子
所以这个粒子可以是分子也可以原子,所以不能确定
比如氖原子就是10质子,10中子 10电子的粒子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但这也本题所问的没有关系.
3.原子一定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中有质子,除氢原子外,其它都有中子.电子在核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