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什么】_生物_闹竟诽176

编辑: admin           2017-15-06         

    养过鱼的人都知道鱼吃鱼虫,去江河或池塘边玩的人都见过小虾,类似鱼虫和小虾这一类体型细小,大多数用肉眼看不见,悬浮在水层中切游动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生物,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虽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却是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型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硅藻和甲藻是大陆架区生产者的优势种,其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和磷虾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蛇尾的长腕幼虫和藤壶的无节幼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磷虾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南极海洋中的磷虾数量最多.浮游动物属消费者.有孔虫类和放射虫类的壳是海洋沉积物中一类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它们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借助它们寻找沉积矿产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故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如果我们从大海或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许多浮游动物和植物.它们大都由一个细胞组成.包括单细胞动植物,细菌,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以及很少数的大型种等.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注意到不少鱼类以吃小虾,鱼虫等浮游生物为生,而小虾鱼虫又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生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要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否则,池塘,江河,湖泊就会失去渔业上的经济价值.另外,远古时代海洋、湖泊的浮游生物曾是形成石油的重要基础.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浮游生物的寿命是多少】

    而浮游生物的寿命非常短,在繁殖后很快就会死掉

    水中存在的浮游生物几乎全被捕食的动物利用掉,而且水中的浮游生物生活期短,平均约只有一至二天寿命,所以不断的生生孳息

    题2: 【什么是浮游生物】[生物科目]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题3: 【温室效应、浮游生物、激光的术语意思】[化学科目]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升高覆盖地球表面造成地球热量散不出去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浮游生物就是对生活在水中的自身没有移动能力,不能逆水流游动而浮在水面生活的一类生物的总称;

    激光的最初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的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激光的特点是亮度高、颜色纯、方向性好.

    题4: 【为什么说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食物链的开始呢?】[生物科目]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虽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却是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形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硅藻和甲藻是大陆架区生产者的优势种,其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和磷虾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蛇尾的长腕幼虫和藤壶的无节幼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磷虾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南极海洋中的磷虾数量最多.浮游动物属消费者.有孔虫类和放射虫类的壳是海洋沉积物中一类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它们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借助它们寻找沉积矿产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故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题5: 浮游生物(赤潮)可以吃吗?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其颜色可以分为几大类,包括红色(暗红、红色、粉红、橙色),褐色(红褐色、黄褐色和浅褐色),黄色(红黄色、褐黄色),绿色(黄绿色)

    不能

    赤潮的元凶—夜光虫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鞭毛纲、腰鞭毛目.它们在夜间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能发光,因而得名.夜光虫的身体为圆球形,直径为1毫毛左右,颜色发红,细胞质密集于球体的一部分,其内有核,其他部分由细胞质放散成粗网状,在网眼间充满液体.有两根鞭毛,一根较大,称为触手,另一根较小.它的繁殖为分裂法和出芽法两种,后者在身体表面生出很多小的个体,脱离母体后发育成新的个体.例如闪光夜光虫身体的直径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个个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细胞膜、网状分散的细胞质、浓密的细胞核、一根细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质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动的触手.因其体内含有许多拟脂颗粒,故受到机械刺激时能发光.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虫和其他一些腰鞭毛虫(如裸甲腰鞭虫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近年来由于滩涂海水养鱼、养虾的不断发展,在饲养过程中投下了大量高营养的饲料,那些未被吃完的残料溶于水中或沉下海底,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加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破坏了水中浮游生物的平衡,大量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不断排人海洋,基于这些原因使海域中营养物质含量不断提高,这样为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持续干旱少雨、水温偏高,使得各种条件如水温、溶氧量、pH值等符合之后,腰鞭毛虫类的原生动物就迅猛繁殖,形成了赤潮.

    赤潮又叫红水,俗称臭水.赤潮发生后,平静的海面常呈现大面积斑块或带状的变色现象.赤潮生物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覆盖海面,引起海水变色,遮住阳光,造成水体缺氧,产生大量的粘液粘住鱼鳃,以及产生有害气体和毒素,这样使海中鱼类因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氧气而窒息,以及中毒而导致大量死亡.入夜船只划过水面时,船桨会泛起火星而船尾则拖着长长的光带,海浪撞击海岸也会有鳞光闪闪的浪花.几天之后,大量死亡的鱼、虾、贝类等会腐烂发臭,常常使人咳嗽不止、鼻眼刺痛、难以忍受,有时还会危及人的生命.

    在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近130种.平时,一个海湾可能有多种赤潮生物,但不一定都发生赤潮.富营养化虽是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种种因素,适于某种或某些赤潮生物爆发性繁殖时,才发生赤潮. 近几年,赤潮在我国有发生早、次数多、面积广、危害大的趋势.据报导,1970年以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赤潮有3次.但是,1988~1991年间却发生了80余次,而且危害之重、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造成了海产养殖业的大面积减产和大量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已引起我国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且列为重大攻关课题进行研究.其实,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态条件,抑制夜光虫等大量繁殖或用药物杀死它们,或做好预测预报,就完全可以防止赤潮的发生.

    参考资料:baidu

  •   4
  • 相关文章

    仿生学的例子
    脊椎动物分类
    下雨前动物的表现
    什么叫生物
    家禽有哪些
    被子植物有哪些
    什么是转基因生物_封悠陡同学生物作业《什么是转基因生物》提升篇_生物_封悠陡
    人体内蛋白质的作用_茹傺卓同学生物作业《人体内蛋白质的作用》提升篇_生物_茹傺卓
    血液是怎样循环的呢_强嚷俦同学生物作业《血液是怎样循环的呢》提升篇_生物_强嚷俦
    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_利敖慰同学生物作业《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提升篇_生物_利敖慰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