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轼的诗】小学语文书上苏轼诗有哪些?_语文_収_
编辑: admin 2017-14-06
-
4
相对于词人的知名度而言,诗人苏轼大为逊色.尽管他一生写了近4000千首诗,差不多是词的10倍还多,人们一想起他还是词人身份.有谁会不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
教课书似乎也印证了这点.我查了一下新人教版的统编教材,小学阶段选了他5首七绝,初高中6年只有一首七律入选,还属选修范围.此外七八首都是词,几乎把豪放、旷达的都囊括在内.结论还是把他当作豪放词人代表推出.
原因吗想来想去不外乎两点:一是时代使然,迟生了200年,诗已不是宋朝的标志符号,“诗必盛唐”,不是常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吗?有谁会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呢?讲求性价比的工商社会的人是绝不会做的;二是个人原因,他开拓性的“引诗入词”把诗说都换作词说了,人们还有必要再读他的诗吗?
其实他的诗也真值得一读.
且看小学入选的5首.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虽为勉励诗,但“荷尽”、“菊残”对的是人生壮年之景,形容天纵伊夫尚妥,只不知为何让二年纪学生学习.大概教编委的专家们想古为今用,便如同《钦定蒙学堂章程》上来就要求读经(《孝经》,《论语》)似的,先高深一把压住阵角再说.
三年级学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新奇别致的以绝色美人喻西湖,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真真体现了宋人置评的“子瞻作诗,长于比喻”的定论,怪不得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但我们的苏大诗人可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谦让君子,他到庐山,在李白《望庐山瀑布》如雷贯耳的情况下,并不知难而退而是另僻溪径写出《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不仅充分体现了宋诗的理趣,还告知我们不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用苏大诗人自己的话赞来,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别说,还真的双星闪耀,相映生辉.只不知四年纪的孩子能否懂其“灵妙”否?
后两首是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大概用于选修的两首.
其一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句苏大诗人自己非常欣赏,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对这句的自爱.且这诗结构上就如同他笔下的大自然倏忽相变,动感特强,跌宕起伏,足以反映宋人作诗讲究意脉贯通的特点.
还有一首是《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这是为惠崇和尚画作所写的题画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或形容春天到来时,便往往好引用这句.诗中选用的虽是寻常景象,但能传达出作者主观上的愉悦心情并感染读者,像高中选中的那首七律《新城道中》也是如此.诗云: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你看“云披絮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等句是不是也涂上了诗人强列的主观色彩?
由此我要由衷地赞叹教编委的专家们,算得上眼光独到、匠心独运,除了《赠刘景文》过于超前外,基本上能把苏轼的代表诗作收入书中,当然依据得是主流价值观的标准.
天纵伊夫认为,诗是诗人灵魂私密的表达,好诗总会不同程度含着诗人的真情实感.从以上的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其实我们主动去做的很多事都有当事人的情感在内,就像此时此刻天纵伊夫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中选择孤灯独守,打字打得背疼,看起来不计回报,也不理会结果的耕耘,其实也有动机所在,因为他在守望麦田,尽管看起来一切都还那么遥远.但出发了,就会有希望.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苏轼诗有哪些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石钟山记》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记承天寺夜游》
《范增论》
《贾谊论》
《东栏梨花》
苏轼自勉对联: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题2: 【苏轼诗是属于什么派呀他的诗有什么特点】[语文科目]
苏轼是典型的豪放派,但也写过婉约的作品,比如为亡妻做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文笔挥洒自由,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苏词的主体风格是豪放,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题3: 翻译苏轼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语文科目]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ˋ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题4: 苏轼诗怎么样
很好啊
优点总有以下几点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2)苏诗中有不少以理趣见长的作品,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3)采用寓言、隐喻手法,还善于运用赋的手法构成一种图画美.
4)苏诗任情挥洒,风格多姿多样.
他的诗像他的词一样豪放,却又不失优美的意境,浪漫经典,值得一读!
题5: 【苏轼诗《初入庐山》全文】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