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_百人會岇
编辑: admin 2017-13-06
-
4
你是高中生吧?那你只需要知道以下三方面就可以了
一、昼夜更替现象
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哟与昼夜更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有利于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知道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三、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其他同学给出的参考思路:
一、昼夜更替现象
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哟与昼夜更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有利于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知道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现象
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哟与昼夜更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有利于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知道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三、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题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水上升,在中高纬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题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地方时
1.概念
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3.对河流的影响
(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
(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题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是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一侧偏转.
三是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题5: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怎样导入[数学科目]
是要讲课吗?
最直接的就是问大家睡不睡觉?然后问一般什么时候睡觉?
如果有答白天(还可以顺便开玩笑说白日梦,调节气氛)、有答晚上的,就问: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白天有黑夜呢?
然后就导入地球自转产生白天黑夜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