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拔山扛鼎 怒发冲冠人物-拔山扛鼎-语文学习

编辑: admin           2017-12-03         

    暗度陈仓(刘邦),黄袍加身(赵匡胤),七步之才(曹植),韦编三绝(孔子),金屋藏娇(汉武帝),鞠躬尽瘁和木牛流马(诸葛亮),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老骥伏枥(曹操写的),多多益善(韩信说过),怒发冲冠(岳飞写过),高山流水(伯牙和钟子期),再衰三竭(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篝火孤鸣(陈胜),罄竹难书(杨广,传说是杀了隋文帝的人),梦笔生花(江淹,就是后来江郎才尽的那个),投鞭断流(苻坚:“以我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见《晋书·苻坚载记》),草木皆兵(苻坚,《晋书·苻坚·载记》),拔山扛鼎(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老马识途(管仲),好大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提示:

    一鼓作气------曹刿

    拔山扛鼎----项羽

    怒发冲冠----岳飞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成语“一鼓作气”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语文科目]

    曹刿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类似问题2:一鼓作气的历史人物是谁?[语文科目]

    曹刿

    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

    类似问题3:一鼓作气有关的历史人物

    曹刿

    类似问题4:"怒发冲冠"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语文科目]

    蔺相如

    怒发冲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

    解 释 冠:帽子.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示 例 沙汀《闯关》:“他~,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近义词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典故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类似问题5:下列成语与哪些历史人物有关 罄竹难书 再衰三竭 拔山扛鼎 怒发冲冠 孺子可教 洛阳纸贵 韦编三绝[语文科目]

    篝火狐鸣——陈胜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指鹿为马——赵高

    鸡鸣狗盗——孟尝君

    凿壁偷光——匡衡

    图穷匕见——荆轲

    破釜沉舟——项羽

    请君入翁(瓮)——来俊臣

    江郎才尽——江淹

    乐不思蜀——刘禅

    煮豆燃萁——曹植

    纸上谈兵——赵括

    再衰三竭——曹刿

    木牛流马——孔明

    世外桃源——陶渊明

    投笔从戎——班超

    卧薪尝胆——勾践

    围魏救赵——孙膑

    投鞭断流——谢安

    退避三舍——晋文公

    望梅止渴——曹操

    草木皆兵——符坚

    完璧归赵——蔺相如

    暗渡陈仓——韩信

    拔山扛鼎——项羽

    悬梁刺股——苏秦

    罄竹难书——隋炀帝

    怒发冲冠——岳飞

    毛遂自荐—— 毛遂

    老骥伏枥——曹操

    口蜜腹剑——李林甫

    鞠躬尽瘁——诸葛亮

    黄袍加身——赵匡胤

    孺子可教——张良

    金屋藏娇——刘彻

    七步之才——曹植

    洛阳纸贵—— 左思

    韦编三绝——孔子

    多多益善——韩信

    焚书坑儒——秦始皇

    好大喜功——汉武帝

    梦笔生花——李白

    老马识途——管仲

    一鼓作气——曹刿

  •   4
  • 相关文章

    节操是什么意思_现在的你还有节操吗?
    冬至是什么意思_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剖析冬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既励志又充满正能量
    歌舞韵律 语言文字的另类灵性沟通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心境之局
    椰子水 椰子汁 椰树之美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感
    文学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对话To be or not to be你怎么解读?
    【关于动作描写的美文】关于描写动作的句子请大家看好,是句子,不要一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作文】【《一节难忘的语文课》450字作文】百度作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