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行道树》 和 《行道树》1结合课文,
编辑: admin 2017-12-03
-
4
《行道树》教学设计
婺源县高砂中学 潘丽珍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悟文意,领悟文章主旨,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这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
二、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话互动法等.
三、教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按“如果我是一棵树,我最希望把我的家安在( ),因为( )”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2、多媒体展示行道树画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借助说话练习,进行大胆的假设与认真的思考,学生们通过众说纷纭,为后面探讨行道树的取舍做初步准备.行道树画面的展示则可以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就在我们生活中.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依次展示)
1、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2、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的形象是无私奉献这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文眼句)是什么?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设计紧扣课文,第一问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第二问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句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提供依据.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出问题)
(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⑵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⑶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我们”?为什么是深沉?
(二)自由揣摩交流有疑难的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
⑴“堕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悲凉的点缀”?
⑶“快乐”和“忧愁”矛盾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围绕关键句设计的三个重点问题,突破课文,培养合作意识.在接下来的质疑环节,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依次展示问题)
1、为了宣扬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某电视台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假如你是在场记者,你会提哪些问题?假如你是行道树,又将如何回答记者的提问?
2、由行道树,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多媒体展示出雷锋和彭晓娟的相关资料)
3、请为行道树设计一广告词或标语,来表现它的崇高精神.(播放音乐《好大一棵树》)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力想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行道树的精神.借助多媒体展示出雷锋和喂奶女警彭晓娟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对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心中有了一杆如何取舍的秤,不再是简单停留在对行道树的分析理解上,而是很自然地由树及人,从这两个人想到更多一群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的言行,从而更好地实践这种精神,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
五、课堂小结: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点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的人生在奉献中升华.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行道树》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作品.读完此文,由行道树的形象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急用!
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默默奉献,因奉献而快乐的人,因为他们和行道树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质.
类似问题2:行道树的形象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
交警叔叔,默默奉献,挺直站立,傲视风霜
类似问题3:《行道树》中行道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象征着什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行道树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形象
在我们生活中象征这无私奉献的人
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无私奉献的人
类似问题4:结合《行道树》这篇课文内容,行道树生活中的快乐和忧愁各有哪些[语文科目]
行道树生活中的快乐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来太阳,迎来光明.
忧愁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类似问题5:课文《行道树》为什么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却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因为我们是被人们中在那儿的,所以我们命运被安排定了,但这又是我们自愿的.所以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