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
编辑: admin 2017-12-03
-
4
这句话是古人发现络脉的根据之一,也是临床鉴别虚证实证的一种方法.
意思是:十五络脉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络脉在平时也是可以看到的,隐隐浮现于皮下.).遇到实证时,由于气血此事处于有余或郁滞的状态,气血便会灌注于络脉(联系络脉功能),此时就会看到络脉浮现于皮下.遇到虚证的时候,由于气血处于虚耗的状态,络脉空虚,在皮下就看不到了.平时如果看不到络脉,就在络脉的附近或上火下寻找,络脉可能会从不同经脉的其他地方别出.
总之不懂的地方多联系前后文,联系络脉的走行特点、功能来想.关于这段话,我感触不深,以后可在临床求证.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字谜:人在草木中()两个幼儿去爬山,躲在山中不不回还()雨落大海不见水()十五的月亮()粗看一个口 细看四个口其实十个口农村到处有()
茶
幽
霉
胖
田
类似问题2:甲乙两人相约见面,并约定第一人到达后,等 15 分钟不见第二人来就可以离去.假设他们都在 10 点至 10 点半的任一时间来到见面地点,则两人能见面的概率有多大?只要单纯算概率的方法求解,越[数学科目]
第一个人在前15分钟内到的概率为50%第二个人在此条件下能与第一个人见面的条件是在第一个人到的15分钟内到达,那么见面的概率就是15/30x15/30=1/4
第一个人在后15分钟内到达的概率为1/2,第二个人在此条件下一定能与第一个人见面
15/30x1=1/2
结果为1/4+1/2=3/4=75%
楼主看看这个答案没错吧~
类似问题3:老师让找有关于八下语文人教版的课文的文章,15篇,...我实在是找不到.要的是关于课文的文章,不是课文..[语文科目]
是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吗?也就是说做课外阅读用?那么这些吧
冯骥才《俗世奇人》是一个系列,二十五篇都有.
汪曾琪写的回忆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不少,而且好玩,比如《跑警报》
琦君《金盒子》《三更有梦书当枕》萧乾《枣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