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谴责小说的题目,作者及《儒林外史》的答题内容
编辑: admin 2017-12-03
-
4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则是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基本资料
署“南亭亭长著”.即李伯元(1867年-1906年),名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陆续写出了《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光绪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华报》排印本.光绪甲辰(1904年)粤东书局石印本,有注,六编七十六四.末回结云:尚有续编.石印本,全名为《增注绘图官场现形记》,书首无作者名氏,亦不署年月,书前有序,序后署“光绪癸卯中秋后五日茂苑惜秋生”.初编卷一至卷十二,续编卷十三至卷二十四,三编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六.故为三十六回本.一函九册,为袖珍本,全书共有插图三十八幅,每页均增有注语,似为惜秋生所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繁华报馆铅印本.宣统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据阿英《晚清小说史》云:“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铅排本,惟著者已易名为日本吉田太郎,显系伪作.”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可能的确说过,但据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识》载,大学士曹振镛也曾对下属说过,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又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这种情况表明,“多碰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同时也说明《官场现形记》确是如孙宝所说,“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
由于《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官场上风行,写的又多是实人实事,所以关于此书的种种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看来慈禧太后读到此书后很是生气,并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纪废弛的责任都归罪到了官员们的腐败,胡来,不争气,她还把《官场现形记》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抓人办人.当那些官员们正摇头晃脑地翻读着这本为他们描形画像的《官场现形记》时,哪里想得到,此时太后老佛爷也正翻看着这部书,盘算着怎么整治他们呢.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四大谴责小说包括《儒林外史》吗[语文科目]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不包括《儒林外史》
类似问题2:同志们,我想看看中国“四大名著”及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和《儒林外史》以及《明朝那些事儿》等名著和文史畅哪个出版社哪一年出的上述图书更好些?还有是该看文言还是白话?除了出版社权
各个出版社侧重点不同,所以找不同类型权威版本,需要多个出版社.四大名著,一般看看可以选择 人民文学(小说是人民文学的强项 无论中外文学都是较为权威的),但92年之后印刷水品 纸张质量明显缩水.需要收藏 可以选择中华书局 (价格较贵).还有三联的文学类也不错,如果爱看古代的文史,也可以看看上海古籍的.其他的较为有名的综合性出版社 像商务 人民 作家 译林岳麓 社科文献 中央编译 国家图书这几个还可以.单手纯手打我都佩服我自己了
类似问题3:儒林外史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1].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1750年)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金兆燕官扬州府学教授时,将《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争传写之”[2].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年)镌刻的卧闲草堂本.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部份人认定为后人伪作[3].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冒名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著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
《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又如胡适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对鞭笞社会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义.并且,对现代讽刺文学有深刻的启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结构松散,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4].
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六章《儒林外史》谈到“尽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学士的小说,但如果从作者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绘这方面来看,它似乎更应是一部风俗喜剧.”胡适认为后来的晚清谴责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传》,都是继承《儒林外史》的余绪.[5]
《儒林外史》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义等国家的文字.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类似问题4:中国清代四大谴责小说名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则是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类似问题5:《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此书有一定讽刺意义,主要内容不好说,上面一段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