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记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表达方式-活水源记

编辑: admin           2017-09-03         

    共同点:即事明理,通过记游来发议论 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不同点:<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石钟山记 与游褒禅山记 异同点

    共同点:即事明理,通过记游来发议论.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不同点:<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类似问题2:游褒禅山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议求这篇文章的整理[语文科目]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类似问题3:《游褒禅山记》与《醉翁亭记》、《石钟山记》之异同.[语文科目]

    (一)相同点:

    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光有记游叙事、写景抒情,都借着记游来发议论.

    A、一般的山水游记,都是以景物描写为主.当然,山水游记纯粹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物风俗而已,几乎不可能,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是传统的表现手法.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算是其中的名篇.

    B、借着记游来发议论,那就不很常见了,至于议论又不失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那就更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可谓上乘之作.它们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记游部分记游、叙事、选物、绘景、抒情的范围都非常之窄,几乎处处都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而后面的议论都是回应前面的记游.

    (二)不同点:

    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议论,方式方法上也有些差异,《褒》篇重在明理悟道,《石》篇重在驳论考辨.

    一、《褒》篇重在明理悟道.

    1.入洞探游之悟.

    A、先借托古人,以古人的“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精神为依据和标准,提倡要经过探究、深思而悟出观察所得的治学精神.

    B、具体到自己此次游山的体验则是,做人做事首先要树立远大崇高的志向,才能到达他人所不能到达的境界,观察到他人所不能观察到的景象.此其一,志也;其二、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足够的体力与能力,否则也不能达到目的,力也;其三、具备了体力与能力,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能半途而废,毅也;其四、基本的物质辅助(如“此次探洞要火把照明”)也是必不可少的,物也.

    此四者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志与毅,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力与物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最根本的是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毅”,最后要有“物”.把它们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逻辑十分严密.这是第一个方面.

    2.褒禅山别称之悟.

    A、褒禅山之别称,订正读音:“今言‘华山’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则古碑倒在路边,一般人没有注意到;二则就算注意到了,而碑上的碑文又模糊、磨灭,一般的人很难从它残存的文字上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第三,古代的书籍又久已失传,后世之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得明白,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B、作者也并没有就此打住,“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总的来说,一次游山,所悟有二,探洞而得“观物”须要“志、力、毅、物”;究碑而得“学者”须要“深思而慎取”.“花生一树,各标一枝.”明理悟道占主、兼有抒情.

    二、《石》篇重在驳论考辨.

    1.石钟山之得名的由来.

    A、石钟山之得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尽相同.作者开篇就提出问题,先点明人们对郦元之说持怀疑态度,接着以科学实验来批驳,钟磬置于水中,即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声.再点明自己对李渤之说的质疑,接着从逻辑上来初步反驳,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为什么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呢?论述这两个问题都极其简要.第三步,以自己一行人偶然亲自探访石钟山的耳闻目见的事实,来证实并补充郦元之说,推翻李渤之说.

    B、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这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出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2.世人不能确知其得名由来的原因.

    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又进一步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来说.

    A、第一方面,有正确的说法而不能传.例如郦元之说是正确的,可惜他“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渔工水师”虽然可能知道正确的说法,但是不能用文字表述、记载下来,人们也就不得而知.

    B、第二方面,不能有正确的说法.士大夫尽管有能力以文字表述、记载,但他们养尊处优终究不肯做实地考察,所以世人也不得而知.有些浅陋之徒,虽然能够作实地考察,但又失之草率,如李渤“扣而聆之”自认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寺僧使小童“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盲目轻信他人不实之论.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全文一线串珠,从郦元而李渤而僧侣而自家父子,始终围绕石钟山得名由来进行探究考辨,驳论考辨的成分更重些.

    类似问题4:英语翻译最好要一句一句翻译,[语文科目]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291

    类似问题5:急求《游褒禅山记》的翻译![语文科目]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4
  • 相关文章

    s30403+Q245R什么意思-s30403
    优秀记叙文450字-优秀叙事文
    怎么快速学会溜冰 溜冰上瘾吗 长期溜冰的危害-溜冰危
    “伊妹儿” 作文-伊妹儿格式
    流星雨,流行会掉到哪里,是地球上吗落到地面时能有多.
    中国为什么在英文中叫china!-中国英文
    张勋复辟 作文-张勋复辟
    shoko 怎么念?翔子的意思-shoko
    驻足痴望的意思-驻足痴望的意思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作文-国王的演讲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