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子路的故事《弯弯腰,人生从此改变》主题是.
编辑: admin 2017-09-03
-
4
建议:可以写学会屈服、忍让.由子路的漠视写起,写到后果和教训.其中可以引用老柳树和小柳树(老柳树弯腰,最终变成顶梁柱;小柳树直腰,最终变成柴火)的故事增加文章的活性.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语文科目]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类似问题2:关于孔子的故事的读后感600字好点的,[语文科目]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类似问题3: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语文科目]
二个小时大概就能读完李长之先生的这本《孔子的故事》,自己用论语原文标注,也不过只半天.
李先生浅显平实的文字给我很大的启发.今人读孔子,要么是把他贡上神坛,视作神明——不是神明也至少是先知——句句引作普世的人生准则;要么读成心理鸡汤,聊以慰藉;更有甚者是启图不断“发现”孔子,人为地拔高他,想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里读出民族自豪感.而我们都知道,狂妄和标新立异的自豪感往往和自卑连在一起.李先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讲孔子的故事,孔子自然不是黄皮服的耶稣,《论语》也不是中国人的圣经.
近日听说英人拍了一部《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假设布什总统突然死后米国的状况,西人的言论自由和宪政不说,单是米国政府的这份宽容和自信就不能不使我们汗颜.若我泱泱大国出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不说国安找上门,恐怕大众(尤其是网民)早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二是把握了孔子的人生发展历程.《论语》经过孔子学生们的整理,不仅常常脱离语境,在年代上是没有顺序的.李先生在深厚的文献功底上将之重新编排,有些话就显得合理了.比如,把《雍也》第二十五章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子路》第三章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联系在一起,加上卫出公有意请孔子任职的历史背景,原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就显得很容易理解了.
三是还原孔子以人性.孔丘老人家嬉笑怒骂,活脱脱一个通达世故而知书达礼的快乐学者.他和颜回在失散后重见的对话“我以为你死了.”“老师不死,我怎么敢死呢?”的对话不是很有趣么?他在见过风骚女南子后,对学生们说“我要是做了什么,我不得好死,我不得好死!”不是也很好玩嘛,哈哈!(台湾的历史剧把“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放在这个语境里,很赞哪:))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也有这样的提法,但因为在文献上没下足功夫,有标新立异之嫌,只能作参考了.而李先生的这本书弥补这个缺憾,对照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和钱穆先生的《新解》,竟也没有很大的分歧,窥一斑可见李先生做学问的功底之深和斟酌史料的严肃认真.
对于这样一部介绍古人生平的通俗读物来说,文字易懂是难能可贵的,易懂而兼严谨就是难上加难了.下面转述傅杰老师在《论语精读》课上对此文的评论(大意):
“李先先的这本书虽然很薄,文字也很浅——大概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能读了——然而几乎每页都有注释,其中引到的古代文献就有几十种,字字有据可查,有时甚至提供了几种冲突观点供读者参考,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现在这样写通俗读物的著者不多了!……李先生在二十几岁开始写文学评论,他的《鲁迅批判》是唯一一本由鲁迅过目的鲁迅批评作品.他李先生批评了一辈子,到五七年开会的时候仍然说,“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批评’”,后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之了……”
文品如人品.(2007年4月9日 00:40:38)
8月12日再记:背完论语,信手再翻李先生的《孔子的故事》,竟欲罢不能,又读了一遍.李先生是令人佩服的,训诂、史料的扎实功夫且不说,能把夫子的故事讲得那么合情合理又有意思,实在了不起!
温故知新,重读之下又有一个观感,《论语》所记并不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对一个思想体系的系统阐述.如李先生所言,夫子之道虽“一以贯之”,却未必是前后一致而不矛盾的.《孔子的故事》里,夫子的人生在发展,思想也随之发展,只有把握夫子的人生进展,这种思想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呈现二千多年后的读者面前.以下简记之:
鲁昭公,三家乱 -> 齐景公,与晏婴不和 -> 鲁定公,季桓子,公山不狃召,为司寇,堕三城,齐人归女乐 -> 卫灵公,不用 -畏于匡-> 晋,佛肸召 -> 卫灵公,见南子-卫出公,蒯聩与出公父子之争 - 仪-> 宋,桓魋 -> 陈,值吴楚交战 -> 蔡(负函),遇叶公 -> 楚昭王 -> 卫出公,正名,“归与归与” -> 鲁哀公,季康子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类似问题4: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稍微短一点就可以了.最好再加上感想~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礼,全是骗人的鬼话;小孩子鸟事不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抬头一看,正是母亲徵在.
孔丘这才定下神来.只听母亲说道:“这位先生贵姓?为何当街作此等模样,吓唬小孩子么?”这时再看那人,已经恢复了常态,听到徵在发问,好象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低了头,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对不起夫人,刚才一时发狂,丧失本性,实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请这位夫人原谅;这位应该是令郎吧?我看他虽是儿童,在玩耍时却有一种雍容的气度,所以多说了几句.请问夫人,令郎玩的游戏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说:“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夫人真是大智大贤之人;不过我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夫人这样贤明,应该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人才,周礼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之间尔虞我诈,只有辩士、谋士等人才会吃香,让孩子学周礼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徵在脸色一沉,说:“先生错了.我虽然是个女人,却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实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礼虽然暂时势微,却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趋利之学分别执掌着社会生活的的两端,本来周礼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我怎么能够看着这个社会被乌烟瘴气所吞没呢?听先生谈吐不凡,肯定也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没有听到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吗?”说完,徵在拉着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来步,只听后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过头来,那人说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刚才出言冒犯,请夫人原谅.小子虽然不才,对周礼却略知一二,愿意为令郎做指引;夫人虽是大贤,恐怕对周礼还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说老实话,徵在对周礼仅仅知道一点点,让孔丘学习它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直发愁给孩子找不到好老师,听到这句话,着实欢喜,连忙回了个礼,极力压抑着却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说:“那就有劳李先生了.”
* * *
一个周后,孔丘因为有老师指点,学的很快,整天乐呵呵的很兴奋的样子,徵在看了很高兴,李耳也对他赞不绝口,原本丑陋阴沉的脸也渐渐有了光彩;颜徵在又给他缝了一件衣服,为他买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渐渐显露出他温文儒雅的一面,言谈举止之间,自然透露出一股贵族气息.让颜徵在很惊诧.
这天下午,颜徵在织完了布,走到孔丘学习的房间,见两人正在休息,就说道:“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学识这么渊博,应该是家学吧?”
李耳正在笑着的脸一下子阴沉了下来,露出一种很痛苦的表情,低下头去,放开了原本按着孔丘肩膀的手,没有说话.徵在连忙说:“对不起,李先生.”说完就要退出去,只听见李耳说:“孔夫人请等一等,”徵在停住脚步,“孔夫人,我已经在您家里住了一个多周,却还没有告诉您我的出身来历,实在很失礼.今天我就给夫人讲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个鲁国大族,小的时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让他成为自己家族的继承者,就给他雇佣了最好的周礼老师,让他学六艺,让他学习各种各样一个贵族必须具备的品质;李耳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成为贵族圈子里最出名的学识渊博者,被人们称为“周礼之星”、“复兴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着要在各国贵族中推广已经没人理会的周礼,恢复周礼昔日的荣光.可是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
李家的政敌,大夫仲米是一个坚决的反周礼主义者,他原来是个大商人,因为替鲁国国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为大夫,他一直鼓动鲁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亲为首的老贵族的坚决反对.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灭,但却一直没有机会.
鲁国储君行冠礼成年的时候,鲁君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鲁君的旁边射了一箭.事后,鲁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诬告是李耳的父亲所为.就这样,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李耳的父亲被杀头,母亲不久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鲁国.
开始的时候,李耳并没有绝望,除了悲伤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伟大报复.但他游历了很多国家,很少有国君愿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小国,也是不多长时间就失败.
在一个叫堍的小国,他和掌权的一派政敌发生了冲突,结果一败涂地,险些丧了性命,脸上还留下了一个刀疤.这使得李耳心灰意懒,再也不想过问政治,于是就想回到鲁国,死在家乡.在曲阜城外遭到一伙强盗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给撕掉了.进城之后,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戏.
孔丘对周礼的执着和徵在对周礼的信心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也把他心底的一丝希望重新点燃,这才主动要教授孔丘的周礼课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经呆了有六个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语渐渐地多了起来.说颜徵在终于耐不住寂寞,开始勾引男人了.颜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围攻了一番,说他是风流寡妇的儿子.孔丘仗着自己个子比较高,冲了出来.回家以后,抽抽搭搭地跟母亲说了,正好李耳也在旁边,感觉很郁闷.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里找他吃饭的时候,发现房间里空空如也,收拾地干干净净,一张纸条躺在桌子上,写着:
“孔夫人:令郎孔丘,师从本人李耳,时逾半载,其艺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请辞,请夫人见谅.”
徵在看了很久.没有说话.
类似问题5:关于孔子的故事(题目)[语文科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子坐车去诸侯国游学,经过一个村口时,看到两个放牛娃正在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男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看起来像圆车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盂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无法判断.
两个小男孩都乐了,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