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购买野山参世界上生长野山人参的国家有中国..
编辑: admin 2017-09-03
-
4
野生人参种子所生的,在野外生长多年的人参为“野山参”,也称“纯山参”。强调它们是一直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繁殖生长的,种子通过鸟类传播,非人为干预的人参。
传统的野山参鉴别,强调看五形(须、芦、皮、纹、体),识六体(灵、笨、老、嫩、横、顺)等。曾流行不少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歌诀,例如:“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艼。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上,具此特点野山参。”
“马牙雁脖芦,下伸枣核艼,身短体横灵,环纹深密生,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裆八字形,须疏根疣密,山参特殊形。”山参形态显伶俐,马牙芦碗短横体,肩纹紧密细结皮,支腿清稀珍珠须。”“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山参支大皮细润,五形全美为佳品。”我们把野山参的性状特征归纳整理成:
芦和艼“芦”即根茎部分,其上密布许多茎痕,称为“芦碗”。“芦长碗密”是山参的显著特征。但须特别指出:野山参的芦是一段复杂多变的整体,自下而上常常依次可分为“圆芦”(又称“雁脖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部分,整个芦称为“三节芦”;因年限较少,堆花芦部分不明显而称“二节芦”;有时还会因年限久远并生长良好,出现“分支芦”(簇生有多条地上茎)和“子母芦”(大芦上生有若干小芦)。
典型野山参的“芦”(根茎)可分为二段或三段以上,通常把野山参的紧接主根的那段相对细长的脖子称为“雁脖芦”,因其上芦碗相对平滑或呈痕迹状态,故也叫“圆芦”,即芦的圆滑部分。圆芦上端是“堆花芦”,其上螺旋排列着芦碗,并常常抽出艼(不定根),因这些芦碗拥挤着堆在一起,故名。堆花芦再上方是“马牙芦”,其上芦碗清晰,多呈马牙状。凡同时具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的芦则称为“三节芦”,仅具有圆芦和马牙芦或圆芦和堆花芦的称为“二节芦”。也常见单有堆花芦或单有马牙芦而无圆芦的,但没见单有圆芦而无其它部分的。
年龄较小的野山参,芦形明显细长,芦碗界限不清晰。年龄大的野山参常有 2~3个或更多的地上茎,呈丛生状态,长短不一,形态复杂多变,有的芦多节而分支,即“分支芦”,还有的大芦碗上又生一串或几串小芦,称为“子母芦”。
野山参最典型特征是具有圆芦。但圆芦表面的状态很复杂,并非是光滑的,常常带各种形态的芽痕,还有具明显芦碗的。不过,与堆花芦和马牙芦部分比较相对平滑。可是,不论圆芦本身的样子如何,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总是不难分辨的。原因是圆芦上一般没有艼(不定根),而紧接其上的堆花芦则常常有艼。因此可以从芦的基部向上到第一个较大的艼为止或“以艼帽为界”把圆芦部分与堆花芦或马牙芦部分区分开。
关于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是怎么形成的,一般认为是野山参日久年深,早期的芦碗变得界限模糊,芦碗也不再明显所致。对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许多移栽野山参和栽培“山参趴货”的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一是年龄较小的野山参(20年以上的) ,多数都具有圆芦,为什么园参无论生长多少年(如下文所述的“大池底子”的情况,常常超过20多年)也没有圆芦的样子?我们仔细地用放大镜和解剖镜观察新鲜野山参的圆芦表面,有时可见活动的休眠芽,圆芦表皮和木栓层并不比圆芦以上部分老,相反有时更嫩。这种情况如果是出现在干燥或加工过的野山参商品,我们会怀疑是否为赝品,是否为“接货”。可是出现在新鲜的野山参上,我们不得不考虑圆芦的形成可能另有原因,是否存在着后期的“节间生长”的问题有待实验证实。有位专门从事趴货栽培并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参农,他说“籽货”长到十几年就开始有圆芦,以后这段圆芦会逐渐伸长。按这种说法,圆芦是由短变长的,圆芦上的芦碗也可能比堆花芦上的芦碗年龄更小。
“艼”是指从芦上抽出的不定根,“艼帽”即艼和生出艼的那部分芦(堆花芦)的总称。野山参的艼帽通常是一段,也有特别发达而具有多段艼帽的。艼在野山参的生长后期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如果艼所处的土质条件比主根好,常有艼大而超过主根的,称为“奴欺主”现象。倘若主根后期萎缩或受伤,大形的艼往往代替主根,成为下文所述的“艼变山参”。
传统上认为“枣核艼”是野山参的鉴定特征,实际上,具有枣核艼的野山参太少。我们观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野山参都看不到典型的枣核艼。皮和纹 “紧皮细纹”是野山参的重要特征。“皮”即主根的外皮,年龄较小的野山参,外皮紧凑而细腻光滑,黄白色,无粗皮。年龄较大的山参外皮显得凹凸不平或带有粗皮。通常及时干燥后不抽沟(即没有明显的纵向沟纹),若加工不及时,干后也会出现纵皱纹。上述抚松采到的那棵“夫妻参”,新鲜时呈明显的“紧皮细纹”和“皮老纹深”都有的样子。
野山参的皮色和表面特征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土壤类型对皮色影响很大。一般是黑土地的皮色白,表面细腻,所谓“紧皮细纹”;黄土地的皮色黄,表面较粗糙,所谓“皮老纹深”。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通化,等长白山林区基本上是黑土地环境,集安和辽宁省的宽甸、桓仁一带多数是黄土地环境,这些地方的野山参和培育的山参,基本符合上述规律。至于以前的大兴安岭地区野山参”,皮色发黄的多,表面也比较粗糙,年龄较大的呈现“皮老纹深”。
“纹”是指主根表面的横行的皱纹。野山参的横纹细密而完整;纹线凹陷,似乎有根细细的铁丝曾捆绑着它,束缚着野山参生长似的,也时常因野山参的纹线中总夹有微量的泥土,呈黑色,而称“铁线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野山参的纹,是横行的皱折纹而非沟槽纹。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见,这些皱纹的方向是向上的,即下纹的边沿含盖着上纹的边沿,仿佛这些横纹是被主根的上部向下收缩所致。而且,野山参的纹仅仅分布在肩部或有少量延伸到参体的中上部,参体中部大多是光滑无纹的。这与移山参的“跑纹”有明显区别。目前市场上的赝品(名曰:工艺参),运用插接粘连等各种手法能把芦头和体形做得很逼真,也能十分精细地刻出类似的铁线纹,甚至在成长期内用头发捆扎参体使其长出横纹来,但这些人工作出来的纹在放大镜下都是容易识破的。可以说野山参的纹最难仿真。
须和点 “须”是指主根和分支上渐细的须状根。腿自然地过渡为上粗下细的须。野山参的须一般长达30~60cm以上,抚松采到的那棵“夫妻参”的须长达120cm。野山参的腿与须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须稀少而细长,“清疏不乱”;新鲜时须的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刚柔不脆”,习称“皮条须”。
“点”是指须上不规则分布的小疙瘩,是细小的吸收根留下的愈伤组织,习称“珍珠点”(也称“珍珠疙瘩”),野山参的珍珠点通常从较粗的须根一直延伸分布到细小须根的末梢,有时稀疏,却总是十分明显,而且加工成干货后依然清晰显见。较大或较老的新鲜园参上也可见到珍珠点,但是总不如野山参明显,也很少分布在较粗的须根上,而且加工成干货后就更不显见了。
芦碗紧密相互应, 圆膀圆芦枣核芋。
紧皮细纹疙瘩体, 须似皮条长又清。
珍珠点点缀须下, 具此特征野山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