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的读后感、-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编辑: admin           2017-09-03         

      不想干活,想保持一份慵懒的心情,就像这些天偷闲般囫囵吞枣似的浏览完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现象,每次读完一本书,总是要发好长的呆.尤其是一本能说到你心坎的书的时候.哎,选书如选人,对于不能说到心坎的书,自己也是断然不会从书堆中拣起来.就像这本书,记得初中的时侯,从一个同学家里偶然阅读了作者写的《苏东坡传》,竟给了自己莫大的人生指导,仿佛看到一盏明灯,在穿越了遥远的时代,那光芒照耀在自己的身上依旧温暖如故,伴随那清越的声音,每当自己困顿颓丧害怕卷曲成一团的时候,总能想到一个人曾经不卑不亢不盈不虚的生活在这个美丽又黑暗的世界.用自己的从容,淡定,微笑,还有容纳着山与水,荣与衰,生与死的胸怀,舞蹈着一个丰满、优雅而美丽的灵魂.

      我们总是寄望于从万万千千的书中找寻到那么一位作者,去与他交换灵魂的契约,从而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认同感,就如那幅常常映在我脑海中的山水画,一片飘渺雾茫的空旷,远处几处青黛的淡淡山影,从月光下往下望,一叶扁舟上两个孤独的人影,仿佛一个正是来自古代的知己、智者,一个正是观者自己,这样的景又怎么不让人沉醉,又怎么不让人砰然心碎.

      然而这终究是本更适合老人的哲学,也正如别人所评论的,隐约间也能端倪出一丝小资的情怀.而我本性中终究还是有一些不安分的脾性,有想享受闲适的心情,却没享受闲适的命.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份不安分的躁动来自何处.有人说,男人象茶,二十岁的时候象雨花茶,至真至纯,色味清香;三十岁的男人是碧螺春茶,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风格别具.而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代,可能真的是除了一身躁味就没有什么了吧!呜呼哀哉!

      一些摘录: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英语翻译译者越裔汉我想问下大师们,这位译者的信息,

    这个人其实是叫“越裔”,并非“越裔汉”.

    最早的时候《生活的艺术》的也有好几个译本,而越裔翻译的版本一般没有译者标明或者是标为“林语堂英文原著,越裔汉译”,原是为了对仗,却引起这么大的误会.

    越裔到底何许人也?查阅过多种辞书、史料以及网上资源,仍未识得庐山真面目,仅仅获知除《生活的艺术》外,他还翻译过林语堂的《瞬息京华》(《京华烟云》节译本)、霍塞(Ernest.O Hauser)的《出卖上海滩》、雨果的

    《钟楼怪人》(《巴黎圣母院》节译本)等.

    是在对不起啦~说了一大通,最后还是没有回答你

    类似问题2:有人读过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读过的人请介绍一下有没有价值去看,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啊!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我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我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

    类似问题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语文科目]

    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被表达的真理并不是真理本身.

    实际存在的真理每一次加工都是加工人自己的理解,并不是真理原本的样子.语言和思想会不断的增加其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被表达成真理的真理就不再是真理本身,只是经过人类思想纹饰过的产物而已.当真理被表达以后,再标榜相信这个被表达的真理的人,实际上相信的是表达,而不是真理的原本.

    类似问题4:急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的英语读后感.字数一百多就OK[英语科目]

    《生活的艺术》只看书的名字我就很喜欢,当你经历了一天的疲劳和喧嚣的时候,当你对人世间的真情产生怀疑的时候,当你经历大失败,大挫折的是,当你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沏上一杯淡茶,翻开《生活的艺术》,或许你会有新的人生感触,或许你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如果你是一个英语爱好者,建议你选这本双语版的.收获人生感悟的同时或许能提升你的英文水平."The Art of Living" only read the name I liked,when you experienced a day of fatigue and noisy,when you doubt the truth of the mundane world,when you experience a big failure,major setback is that When the value of your life you doubt,when quietly sit down,brew a cup of weak tea,opened a "living art",perhaps you have new life,feelings,perhaps you will enter into a new realm of .If you are an English fan,we recommend you choose this bilingual edition.Gain insights on life at the same time you may be able to raise the standard of English.

    类似问题5:求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要有自己见解的,还要结合文章.字数大概600字左右[语文科目]

    读《苏东坡传》有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   4
  • 相关文章

    节操是什么意思_现在的你还有节操吗?
    冬至是什么意思_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剖析冬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既励志又充满正能量
    歌舞韵律 语言文字的另类灵性沟通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心境之局
    椰子水 椰子汁 椰树之美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感
    文学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对话To be or not to be你怎么解读?
    【关于动作描写的美文】关于描写动作的句子请大家看好,是句子,不要一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作文】【《一节难忘的语文课》450字作文】百度作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