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赏析-inurl:www.36678.co
编辑: admin 2017-09-03
-
4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为五言绝句,一共只二十个字,采用问答的方式,通过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让读者感受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对话场景】 山中、松下、云深
【诗人】 问:师在何处?
【童子】 答:采药去,在山中,云深处.
对于此诗的意趣,大多读者都以为写出了诗人寻隐者不遇的惆怅之情,我以为这样的解读落了俗套.还是让我们从诗的整体上来再品味一番吧.
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是:言简意丰.
一首五绝,就表达出了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诗人与童子的问答场面,其中人物有三个:诗人,童子,隐者(隐在画面背后,没直接出现).场景三物:山中、松下、云深.并且连诗人的问话:“你师傅到哪里去了?”都进行了省略,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中,让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有这句问话的.之于场景,其实只有三个名词:山、松、云,简略到了不能再简略的程度,可谓是字字珠玑.但它却表达出了相当丰厚的诗情画意,隐者的形象,诗人寻之而不遇的感受等.
诗的第二个特点是:言近旨远.
前人都说了,这首诗的语言,是非常的家常话,通俗明了,谁都能读懂,过去选在《千家诗》里,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现在同样地还是放在小学课本里,让孩子们来阅读与背记的,可见它的通俗性.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小诗,它却孕涵着丰富的意趣.作为场景的那三个物,却不是轻易让它上场(用现代存在主义美学的时髦词,叫“在场”)的,它有如戏剧中的道具,都是能以一当十的.松,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它是高洁的象征,这里在场的松,显然不是小松,而是大松、老松、古松,或叫它苍松的,何以见得,因为诗人与童子的对话是在“松下”进行的.云,说它是“云深”,一个“深”字,把山的崇高一并说出了,我们知道,只有山高,方有云深的,山高云深,亦让我们知晓了隐者的品性,它是真隐,而非小隐,或浅隐,更不是那种沽名钓誉的假隐.隐者不在,他去做什么去了呢?是采药去了,可见隐者,是一位确确实实的自食其力的人,采药是一位隐者的真正行当,他是一位济世活人、品性高洁的真正隐者.因为他的采药是他的本真,是他自由自在的行迹,临行不必与童子交待到某处去的,也许是天天如此,他的行踪如闲云野鹤一般.诗人一心想寻访的隐者,虽然在诗中,始终没有正面出场,隐在背后,但他的品性与气质,却又让我们能够得以窥见,如在目前.
诗的第三个特点:松明云深.
如果我们把这首小诗比作一幅山水画,那么它的近景即是:松下,诗人与童子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这个画面是清晰明了的,我们简称之为“松明”;远景却是:茫茫白云,高山崇岭,在那云雾漂渺之中,有一位采药的隐者.我们称之为“云深”.在这样一幅近景明朗而远景渺茫的画卷中,诗人想表现的,却是在那远景之中,是那位想寻访的隐者,他才是诗人向往已久的人,然而,你一心想来寻访,他却又偏偏不在,而是在大那大山深处、云雾之中,到此为止的还只能让你向往而已,所以,从思维的方面来讲,这位隐者,还是让你只能去向往,还对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诗的艺术效果上说,近处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场景虽是十分的明朗,然而那想寻访的隐者,还是“隐”在白云的深处,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景结情”的手法,那景是一种发散的景,让人想捉摸,然而又捉摸不透的迷人之境,于是,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茫茫”的空白.
诗的第四个特点:不遇之遇.
前人已经说到过,这一首小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它也有一个诗人寻访隐的情感起伏,第一句,说明诗人老远的地赶来,想拜访他心仪已久的隐者,然而,那时不象现在的通讯方便,没能预约,所以当诗人到来,隐者却出门采药去了,但还好,还有隐者的侍从童子在,所以怀着急切的心情,向童子寻问,问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诗的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第一句说“师傅采药去了”,这句话让诗人有失落的情感,因为想拜访的人终于是不在家;诗的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又似乎能让诗人的情感上涨,因为师傅虽不在,但还不远的啊,就在此山中的啊,似乎让诗人和读者,都感觉到了能拜访到的希望;然而,最末一句,却又是让诗人感觉到了彻底的无望,那是一种近在咫尺的远吧?
根据以上对诗人情感起伏的分析,一般人都说,这首诗表达出了诗人寻访隐者不遇的惆怅之情.但由于我们分析了这首小诗的前面的三个特点,从而让这首诗的欣赏上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以为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寻隐者不遇的另外一种感受,即是不遇之遇的心灵感受.如果诗人因为寻访隐者,只有不愉快的感受,我想诗就不会写成这个样子了,那诗中,无处不在突显着品性高洁的隐者形象,虽然没能与隐者见上面、说上话,但那隐者的品性却能通过诗人的双眼感觉到(山高、云深、松苍),能通过童子的答话(采药、自行自在)而知晓到.所以,我以为诗人的这次寻访,虽与隐者不遇,但却是一次不遇之遇,不遇如遇、不遇似遇的遇,是一次精神之遇.正因为诗人有了这种感受,所以才有这首诗,这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子猷访戴的故事,王子猷于雪夜去访戴安道,当到得戴的门口时,又突然返回,说是乘兴而来的,现在兴趣没有,所以要回去了.子猷访戴兴尽了,回去的,子猷没有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个故事是别人为他写的.而贾岛呢?他的这次寻访,虽然不遇,他的兴趣没有了吗?显然不是,如果他是非常地没有了兴趣,他还会“自己”写下这首诗情深郁的诗来吗?所以,我以为,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不遇之遇的感受,可能是一种更为深沉而内在的精神感受.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赏析贾岛的[语文科目]
本诗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表达了诗人对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的倾羡.
类似问题2:寻隐者不遇的赏析要不长不短的[语文科目]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明白如话的诗,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
除诗题外,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然而,正是这“含糊其辞”,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其辞”.按照常人的心理,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动、或怅惘.而诗人面对“寻”而“不遇”,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与已无关.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也.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其实,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波澜不惊.“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这岂不是含糊之极,又清楚之至吗?
言简方可意长,含糊才有余韵.所谓“含糊其辞”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述手法.《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诣的追求,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条重要的原因吧.
类似问题3:寻隐者不遇魏野赏析[语文科目]
魏野的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不过他的诗平朴闲远﹐尚无艰涩苦瘦之弊.如“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寻隐者不遇》)及“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春日述怀》).其诗亦颇有精警之句﹐如:“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题普济院》)﹐“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书友人屋壁》)及“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晨兴》)等.故宋僧文莹《玉壶野史》说﹐魏野“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评价颇为中肯.他的诗中也偶有苍凉壮阔之句﹐在宋初是不可多得的.如《登原州城呈张贵从事》:“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魏野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虽其身後诗名不如林逋﹐但当日声望实在林逋之上.据《宋史‧魏野传》载﹐他的《草堂集》上帙﹐在大中祥符初年已传到契丹.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 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後者为其子魏闲所编﹐有《峭帆楼丛书》本﹐另《补遗》1卷﹐《附录》1卷.
[赏析] 通过想象,虚构了一幅仙境生活.诗中侧重一种理想的虚构,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作者运用想象,想象自己寻找仙人不意进入了仙境,从而真象了一种闲逸雅致的仙境生活,“白云遍地无人扫”,多么迷人、脱俗的景致!由此也可想见隐者的超然出尘的胸怀.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生活就是隐者的生活.
类似问题4:试比较《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分析它们两诗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语文科目]
从编者的拟题意图看,《登鹳雀楼》指的是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隐者不遇》指的是贾岛的五言绝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诗不仅形式相同,表现手法也一样:都是以实为本,由实见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类似问题5:分析《寻隐者不遇》[语文科目]
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九年义务教育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版块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