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描写君子的名句1 要出自论语2 要是描写君子的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德行的君子努力追求根本的完善,基础建立了社会规范才得以形成.所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应是施行仁政的根本吧!——————《论语译著》郭庆才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
5.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 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整理了好久啊.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论语中名言请大家帮我找5个论语中的名言 然后帮我写写它的来历 具体出自哪 以及帮我造句一下[语文科目]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类似问题2: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饿.
这位同学你加油啊.
累啊.笑
那个,感受我实在写不出来了.
类似问题3:谁知道《论语》中的名句啊?孔子的《论语》中的名句有谁知道啊?[语文科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类似问题4:论语中的名句论语中著名的经典,或者是人们常说的.麻烦附带是出自哪篇.谢谢[语文科目]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里仁第四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第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雍也第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罕第九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先进第十一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颜渊第十二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路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宪问第十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第十六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阳货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类似问题5:论语名句[语文科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