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八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语文学

编辑: admin           2017-04-03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2).泛指音乐.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求大学历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已发送,请查收

    类似问题2:大一中国古代史 直立人[生物科目]

    直立人(Homo erectus)

    名称来源

    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头盖骨和腿骨.发现这把他定名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种”.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北京的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以后非洲和欧洲都发现有猿人化石,其形态基本相似.因而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Homo erectus”,按拉丁文字义直译是“人属直立种”或“直立人”.

    [编辑本段]概述

    直立人

    人类发展的历史目前可分为古猿(前800万-前700万))南方古猿(前420万-前100万)、能人(前200万-前175万)、直立人(前200万-前20万)和智人(早期前20万-前5万,晚期前5万-前1万)四个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能制造工具,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少,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生存年代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属于地质学上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早期前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初期.

    直立人的脑子已经明显增大,早期成员的脑量就已经达到800毫升左右,晚期成员则上升为1200毫升左右.而且,脑子不仅仅是体积增大了,它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掌握有声语言的能力.

    直立人的牙齿也发生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应使相应的牙床和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与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关.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诅嚼食物相关,而似乎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有关,也可能与制备动物性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或是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直立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达到约60公斤.直立人是最早会用火的人类物种;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模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被称为阿舍利文化,它得名于也发现有这种类型石器文化的法国北部的圣阿舍利地点.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是手斧,它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可用来切割、砍砸和钻孔,也可对木料进行加工.

    直立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史前时代在200万年前所经历的又一次巨大的变化.直立人所具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特征大大地扩大了其适应性.因此,直立人再不象他们之前的那些人科成员那样仅仅在非洲的原野上徘徊,而是在后来的岁月里顽强地走出了非洲,散布到亚洲的广大区域以及欧洲的许多地区.

    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直立人(旧称猿人)是属于人科(Hominidae)中已经绝灭了的一个种.在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例如非洲、亚洲和欧洲都有直立人化石出土.直立人生活的「阶段」,属于地质年代里的更新世(距今250万∼1万年),笼统地说是在中更新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过去一度画归爪哇猿人属、中国猿人属(Sinanthropus)、阿特拉猿人属(Atlanthropus)以及远人属(Telanthropus)等属名的化石全都属于直立人.爪哇猿人这个名称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在19世纪时定下来的.海克尔曾假定过去有过一种人科祖先,于是他把自己科学幻想的这种生物叫猿人.几年之后,荷兰外科军医迪布瓦(Eugene Dubois)于1891年在爪哇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一具头盖骨和其他一些骨化石.在头盖骨的附近,还发现了一根人科大腿骨.因为这根大腿骨长而且直,很像现代人类的股骨,迪布瓦断定这种人一定能够直立行走.他推测这根股骨与头盖骨同属于一个人,或者至少是属于同一类的人科成员,因此把这少量化石遗存定名为直立人.后来随着更多的发现,逐步地弄清了这种新的、特殊的化石人种的情况.

    起先,直立人的化石大抵集中地发现于亚洲地区.在爪哇的几个地方都发现过直立人基本上相似的化石,这些地点是∶特里尼尔、克东布鲁布斯(Kedung Brubus)、莫佐克托(Modjokerto)以及三吉岭(Sangiran).在中国也有过一系列的发现,尤其是在北京附近著名的周口店洞穴中的发现特别丰富,不过从这个遗址里发掘出来的化石遗存,约在1939∼1940年中日战争期间全部遗失,1949年后又有新的发现.此外,在陕西省蓝田县两个新地点也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遗存.1954∼1955年间,在阿尔及利亚特尔尼芬(Ternifine)发现了与直立人的中国类型最近似的一些化石遗存.1961年,在坦尚尼亚奥杜威峡谷(Olduvai Gorge)发现了一具典型的直立人头盖骨(即奥杜威第9号人科标本).1965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以西维特斯佐洛(Vertesszollos)发现了一个儿童与一个成人的化石遗存,儿童的化石是一些乳齿,其特徵足以说明与周口店的中国直立人有亲缘关系.想要确定直立人在人科进化中的地位,实质上也就是要尽可能精确地测定直立人的所处时代.由于物理学等学科在现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使古人类学工作者能够用多种技术更加准确地测定化石的绝对年代.根据初步测定,直立人的时代是中更新世的早期.用钾氩法对特里尼尔地层反覆测定的结果,推断其时代约距今55万年.

    直立人与智人在解剖上的差异仅限于头骨与牙齿上,已发现的直立人的肢骨与智人的差别不大;据此可以推断直立人是能够直立行走的中等身材的人类.根据采自爪哇、中国以及非洲的直立人的14个颅骨,测出的平均脑容量是941立方公分(57立方吋),其中最小脑容量为750立方公分,最大脑容量为1,225立方公分.现代智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立方公分(82立方吋),而其变异范围可能在1,000∼2,000立方公分(61∼122立方吋)之间.因此直立人脑量变异范围的最高值显然与智人脑量变异范围的最低值是重叠的.直立人的鼻骨宽阔,腭骨也都宽阔而且稍微突出.直立人的牙齿比智人的大些,但是比南猿的小些.

    关于直立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模式或者行为模式,首先可以从他居住过的遗址了解一些情况.在周口店遗址,直立人的化石遗存是从洞穴沉积物中发掘出来的,这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这些人始终是穴居者.然而其他一些证据,说明直立人有相当长的时期作为一种史前穴居人居住在周口店.蓝田、特尼里尔、三吉岭、莫佐克托以及特尔尼芬和奥杜威的直立人化石,都出土于空旷地带的遗址,有的是在河流的砾石和胶泥层里,有的在河流的砂岩里,还有从砾岩与火山岩里出土的,此外,也有从湖相沉积中出土的.以上情况说明直立人也曾居住在河流沿岸与湖岸边上的露天营地.周口店与维特斯佐洛两个遗址都说明中更新世早期的人类已经会用火.在周口店与维特斯佐洛的沉积物里,都出土了典型的,以打制的砾石石器即文献中所谓砍砸器-打制石器工具传统.与直立人的化石遗存保存一起的,还有许多兽骨化石,可见直立人是猎人.在直立人的食物中,植物性的食物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周口店洞穴就出土过成堆的朴树种子.直立人很可能还有吃人的习惯(可能都是为了敲骨吸髓).周口店沉积物中人类的头骨化石较多,学者认为这是直立人猎头风俗的证据.

    关于直立人(北京人)可见初一历史课本第一章中的 最早的人类

    类似问题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袁承唤”

    是袁承焕,而不是袁承唤!

    袁承焕,很多人应该熟悉的,作为和岳飞齐名的一代奇将,以书生领兵而能抗拒清兵十余年,百战雄主皇太极没有办法只好用离间计,其军事能力之强,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人.但他的被人熟知,却是因为被冤杀,而且是人间至惨.

    类似问题4: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周原、宗周、成周、“藉而不税”、共和行政、弭兵、《法经》、胡服骑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以刑去刑”、稷下、三公九卿、“三秦”、《新语》、刺史

    共和行政:厉王专制,利令智昏,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起而暴动,厉王出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 年,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弭兵: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九月,使宋国「易子而食,拆骸以爨」.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利用其与晋国中军师栾书和楚令尹子重皆为好友的有利条件,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前579年,晋上军师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四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发展骑兵,开拓北地.胡服骑射虽然引起贵族的不满,却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强大起来.赵惠文王(前298-前266)继位后整顿内政,于是「民富而府库实」.当时楚、齐相继衰弱,赵国因此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强国.

    .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谶纬: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预占为特征的神学体系.谶chèn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起源很早,战国时流行于秦、赵等国.秦末农民大起义曾利用这种迷信形式,如《史记•秦本纪》所载“亡秦者,胡也”的谶语,《陈涉世家》所载“篝火狐鸣”、“鱼腹帛书”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后方士们采集、制造大量谶言,结集为书.与此同时,以《公羊传》、《尚书大传》、京房《易》学、《春秋繁露》等为代表的西汉今文经学,依据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解释社会政治现象,预占色彩日趋浓厚.哀、平之际,谶言迷信与今文经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神学合流,并吸收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天文占、五行占、杂占、符命、五德终始等迷信形式,形成谶纬神学.王莽代汉,光武中兴,都利用过谶纬中的图谶符命.东汉时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极为盛行,亦称内学,经过官方学者整理删简,逐渐定型,以符瑞预占为主的称谶书,如《河图》、《洛书》、《论语谶》等;附会儒家经义以言灾祥符命的称纬书,如《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七经纬等.其内容实质并无很大区别.经过石渠阁、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逐步完成其与今文经学的结合.其中既充斥荒诞迷信的内容,又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乐律等方面的科学史资料.如《尚书考灵曜》说:“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地动假说.对于研究西汉后期至三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思想、宗教、艺术、风俗,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其社会政治观所采取的五德相生说,及带有影射性的神秘谶言,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在王朝更迭时往往被用做膺受天命的依据,加剧社会的动乱.魏晋以来,历代统治者数加禁毁,大部分已散失,难窥全貌.前人有数种辑本,以赵在翰《七纬》较佳.近年有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重修纬书集成》,最为完备.

    中朝: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党锢:禁止某政治团体或派别中的人员任官职及限制其活动.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周原:周原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

    宗周:(1).指 周 王朝.因 周 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丰 、 镐 、 洛邑 亦称为 宗周 .

    成周: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为王都.西周时期,东都唯一城,名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西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遂称王城.春秋中叶,周景王卒,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党势盛,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公元前510年,晋人率诸侯为敬王修城,此后,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成周与王城分指两地.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直到最后的赧王才又迁回王城.

    藉而不税:(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善恶取于此,不税民之自治也)

    类似问题5: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家帮帮忙.谢谢了.籍没之法、南北面官制、头下军州、四时捺钵制、成吉思汗、领户分封制、斡脱、达鲁花赤、站赤马可-波罗、卫所制度、靖难之役、鱼鳞图册、奴儿

    何谓“籍没之法”?

    最佳答案:

    在中国古代刑法史上,籍没之法很早就已存在,然籍没之内容,各朝代却有所不同.正是籍没内容的不同,反映出了各朝代法律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因而,考察籍没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情况,便可加深对某一朝代法律特征和社会状况的认识. 作为中华法系长河组成部分的辽代法律制度,由于传世的资料不多,因而以往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始有关于辽代法律或刑法制度的论文问世.这些文章虽然对辽代法律或刑法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但对辽代颇具民族特色的籍没法,却均未能展开论述,且所述间有不确之处.故而,笔者不惴谫陋,拟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得出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一 辽代的籍没法,《辽史·刑法志》(以下简称《刑法志》)曾作了如下记载:? 籍没之法,始自太祖为挞马狘沙里时,奉痕德堇可汗命,按于越释鲁遇害事,以其首恶家属没入瓦里.及淳钦皇后时析出,以为著帐郎君,至世宗诏免之.其后内外戚属及世官之家,犯反逆等罪,复没入焉;余人则没为著帐户;其没入宫分、分赐臣下者亦有之. 从这段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籍没法的如下内容:第一,籍没之法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挞马犰沙里时.第二,籍没法主要实行于反逆等罪.第三,一般罪犯之家被籍没者为著帐户,内外戚属及世官之家被籍没者则为著帐郎君.第四,被籍没者一般进入瓦里或宫分,也有分赐臣下的情况.这几点自然都是辽代籍没法的重要内容.但还有一些内容,虽也十分重要,却为《刑法志》的这段记载漏掉了,譬如在籍没对象上,辽代籍没法不仅包括罪犯的财产,而且也包括罪犯的家属和奴隶.? 第一,籍没法是有辽一代始终存在的一项重要刑罚制度.早在辽王朝建国之前的痕德堇可汗时,籍没法即已产生.这正是在契丹部族具备法律制度雏形之后,正式颁布法律制度之前的时期.史载:“(契丹部族)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25]从此具备了法律制度的雏形.神册六年(921年),建国不久的辽太祖“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26],随即颁布了契丹成文法.籍没法从产生直到辽亡,一直为统治者所执行.而且现存案例辽季二朝最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季统治者用刑是更趋严峻的.? 第二,籍没法是执行于重罪的刑罚措施.在以上所列的24件案例中,明确记载获罪原因的有20件.其中谋反谋叛(包括被诬)10件,谋害重臣4件,发表不同政见3件,盗官物1件,其他3件.而第16条的家奴告主无验,家奴反被籍没,实为籍没法之特例,不足以说明问题,可置而不论.又据史载,太祖七年(913年)“轘逆党二十九人,以其妻女赐有功将校”,八年(914年),“于越率懒之子化哥屡蓄奸谋,……并其子戳之,分其财以给卫士”[27];太宗天显七年(932年),“以叛人泥离衮家口分赐群臣”[28];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年),“诏有司以张孝杰家属分赐群臣”[29];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年),耶律章奴等“结渤海群盗”谋反失败,被擒贵族二百余人,皆斩以徇,“其妻子配役绣院,或散诸近侍为婢”[30].这些案例,显然也都是施行了籍没之法的.而这些案例中的罪名,基本上都是谋反谋叛.可见,被籍没者所犯之罪多为重罪,尤其是反逆罪,这与《刑法志》所载“犯反逆等罪”基本是相符的.犯罪的当事人大多被处以死刑,惟极少情况例外,如萧图古辞本人被籍入兴圣宫,萧得里特“以老免死”.所以《刑法志》将“籍没之法”归入死刑类,云:“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又有籍没之法.”从史料记载获罪原因看,除去一些被诬冤案之外,也有一些并非重罪而被重治的情况.如耶律迭里因建言宜立东丹王、萧图古辞所荐引多为重元党与、萧得里特坐怨望等等.这些案件以籍没之法处罚,似有轻罪重判之嫌,这说明辽朝统治者在法制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主事官僚以贿枉法、重罪轻判,该籍没而不籍没者亦有之.例如,道宗死后,耶律阿思受顾命“录(耶律)乙辛党人,罪重者当籍其家,阿思受赂,多所宽贳”[31].? 第三,籍没的范围十分宽泛.24件案例中记载籍没家产的4件,第16条置而不论,其他均可视为籍没家属、奴婢和家产.家属一般指家中同居亲,包括稚幼、妇女,但在圣宗以前,凡涉叛逆之罪,兄弟也是籍没对象,萧塔剌葛因叔祖之罪被没入弘义宫,就是因其祖父与叔祖为兄弟之故.承天太后听政期间,耶律阿没里上言:“夫兄弟虽曰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自今,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这一建议获得批准并被“著为令”.[32]从此不知情的兄弟不再作为连坐对象.籍没奴婢与辽代的奴隶制有关.奴隶制经济成分在有辽一代始终居于重要地位,除了皇帝是最大的奴隶主外,“契丹贵族也都是占有相当数量奴婢的奴隶主.至于一般牧主和上层牧民也有相当数量的奴隶”[33].尽管辽中期以后奴隶的身份地位已有所变化,但作为主人财产的基本特性并没有改变.因此,罪犯的奴婢自然也就成了籍没的对象.家产籍没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对于被籍没家属和奴婢的罪犯而言,家产必然被同时籍没.而对于某些不具备籍没家属条件的犯罪,有时也要处以籍没全部或部分家产的处罚.甚至于已为著帐郎君的耶律昭,也曾“坐罪没家产”.? 第四,被籍没者多成为私奴.与中原王朝籍没罪犯家口多为官奴婢不同,辽王朝的被籍没者多成为私人奴婢.从所列案例可以看出,明确记载没入弘义宫者1件,没入兴圣宫者4件,没入其他宫分者1件,赐被害之家或分赐群臣、有功将校者5件,其他不明.另外,前引一些没有明确记载籍没的反叛案例中,罪犯妻女、家口也多作“赐有功将校”、“分赐群臣”或“散诸近侍为婢”等处理.这显然也应是被籍没后又分赐臣下做奴隶的.辽代的宫分即斡鲁朵,属于皇帝私有,其中设有专门管理籍没奴隶的组织——瓦里.被籍入斡鲁朵者均进入其中的瓦里.《辽史》卷一一六《国语解》对“瓦里”的解释是:“官府名,宫帐、部族皆设之.凡宗室、外戚、大臣犯罪者,家属没入于此.”《辽史》卷四五《百官志一》亦云:“内族、外戚、世官犯罪,没入瓦里.”也就是说,被籍没者既然从身份上已变为奴隶,不是进入斡鲁朵瓦里成为皇帝(及其他领有宫分的后、王)的私人奴婢,便是进入其他宫帐、部族所设之瓦里而成为后妃、贵族们的私人奴婢.宋人曾说:“(辽朝)每其主立,聚所剽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或犯罪没入者,别为行宫领之.”[34]籍没人口之成为斡鲁朵人户的一个重要来源,实为人所共见.?

  •   4
  • 相关文章

    节操是什么意思_现在的你还有节操吗?
    冬至是什么意思_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剖析冬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既励志又充满正能量
    歌舞韵律 语言文字的另类灵性沟通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心境之局
    椰子水 椰子汁 椰树之美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感
    文学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对话To be or not to be你怎么解读?
    【关于动作描写的美文】关于描写动作的句子请大家看好,是句子,不要一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作文】【《一节难忘的语文课》450字作文】百度作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