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中江天一色 空中孤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编辑: admin           2017-04-03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自主学习 一、学前磨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4、意象与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只有从“意象”入手,领悟到诗的“意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合作探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流霜、白沙、等等

    三、导与学 (重在能抓住意象进行想象和联想,展现意境,体悟情感.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

    (一)、赏析前8句;

    1、找出这8句;诗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明确: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赏析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确:“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

    小结: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3、生自由诵读体悟

    (二)、赏析诗歌9——16句.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

    2、思考: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问题?

    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 “只”,有些版本写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还是作“望”好?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慨中有一丝惆怅,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性,因此诗人只是点到为止.

    3、生诵读领悟作者的思索

    (三)、赏析17——28句

    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明确:思妇怀念游子.

    2、“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互文.家家今夜扁舟子,处处相思明月楼.极言离愁之广,家家有相思,家家有离愁.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惆怅、无奈.

    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

    (四)赏析最后8句

    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游子思妇

    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

    明确:(1)季节的变换,春天消逝.

    (2)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 表达出游子深深的思归情绪.

    (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诵读最后 8句,体悟情感.

    四、理清诗歌结构: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五、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春江花月夜》中体现“春江花月夜”这一意境的句子[语文科目]

    楼主先要搞清楚,春江花月夜,并非一词一物.而是:春、江、花、月、夜五种景致,这五个东西,或景或情贯穿全诗,互为依靠承启.

    所以,但找一两句,可谓随处可得,问题是,要来何用?

    类似问题2:《春江花月夜》表达的意境和感受?[语文科目]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春江花月夜 赏析

    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片段1).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片段2)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类似问题3: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意境,及表达的意蕴详细谈谈[语文科目]

    下面是选摘的资料.

    其实,就我而言,品赏《春江花月夜》,须有其感,才能通其意.建议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比较而读,更有一番品味.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吴翠芬)

    类似问题4:描绘一下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不是曲子是这首诗的前八句描写的意境不能少于60字[语文科目]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古曲.作品通过对夕阳晚照,渔舟晚归的描绘,用优美的旋律赞美了江南水乡迷人的风光,但其间更充满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乐曲的”引子”以一段舒缓渐急促的琵琶声拉开帷幕,这似乎是夕照中江楼上响起的钟鼓声,正催促着勤劳的人们早些回舟归去.随后,箫和古筝又以悠长明快的节奏展现出夕阳在水面上泼洒出闪烁的金光,江波从天边粼粼地直卷到岸边,天光水影,都融合在了霞光中.

    渐渐地,远处又响起了大鼓的滚奏声,好似将夕阳的最后一缕余辉一抹而去.一轮明月,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紧接着,一段由琵琶领奏的清丽委婉的旋律悄然而出,仿佛是如水的月光泻在近处的江面上,逗起了一缕缕明漪;在微微清风的抚吻下,花影摇.而远处的江中,渔船木桨吱呀,和着水声飘荡在这无际的静夜中.

    突然间,二胡齐奏加入了这静中有动的音乐画面,低沉浑厚的旋律,重又掀开一幅动人的场景画.江上的渔人尽兴而歌,清朗的歌声远近飞扬,旋绕在春江月夜之间;画船上的游人笑语盈盈,举杯对饮,共赞春江月夜.

    乐曲的尾声以琵琶、大胡为主,奏出一段平缓、悠扬的曲调,再现了乐曲开始时的音乐特征,自然地结束了全曲,使人久久地沉浸的清美的意境中.

    类似问题5:春江花月夜中的意境有什么特点[语文科目]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   4
  • 相关文章

    节操是什么意思_现在的你还有节操吗?
    冬至是什么意思_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剖析冬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既励志又充满正能量
    歌舞韵律 语言文字的另类灵性沟通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心境之局
    椰子水 椰子汁 椰树之美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感
    文学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对话To be or not to be你怎么解读?
    【关于动作描写的美文】关于描写动作的句子请大家看好,是句子,不要一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作文】【《一节难忘的语文课》450字作文】百度作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