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而不是懂得了什么道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还有很多习俗,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看月亮;元宵节包汤圆、包饺子;清明节扫墓、踏青……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了.
那是去年的元宵节,元宵节那天,外婆突然宣布要教我包汤圆,她说:“元宵节,元宵节,就是要吃汤圆嘛!外面买的,还不如自己做的有意义.”“太好了!太好了!”我高兴的叫道.
外婆先去超市买回来了一些汤圆皮、红豆.外婆说:“先把红豆泡软了再捣碎.”我想:这么简单,用热水泡了大约三小时,红豆就软了,我开始捣起来,刚刚开始我还很有劲,可到后来,我就渐渐的体力不支了.我把捣好的红豆沙拿给外婆看,我自以为捣的很好,谁知外婆却说:“哎呀呀!你都没有捣烂,我演示给你看看.”只见外婆很熟练的捣起来,不一会儿,红豆泥就捣好了.我看的目瞪口呆,我想:我可不能输给外婆.于是我把剩下的红豆像外婆那样捣好了.
“然后,我们要把红豆泥包进汤圆皮里面,看着是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难多了.”外婆先在手上涂了一些面粉,接着用一根筷子夹起一些红豆泥,迅速的搓成一个球,然后放进皮里面,再把皮捏合.看着外婆熟练的动作,我也想来试试,于是我提议,和外婆比赛谁做的多.我把手上涂满面粉,再用筷子夹一些豆沙,我想把它们捏成圆形时,却总也捏不好.要不就是捏的不圆,就是捏圆了,也散架了.我见外婆那里已经有一大推了,心里十分焦急.我想:怎么办呀?要输了!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弄一气.后来,皮没了,我们开始数,我做的汤圆比外婆的多,但都包的没外婆好.外婆说:“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羞愧的低下了头,甘愿服输,我把我包的都拆开来再包.第二次我包的很仔细,明显比第一次好.下了锅,没几分钟,热气腾腾的汤圆就出锅了.吃着自己包的汤圆,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
我吃过超市里卖的汤圆,虽然我包的没它的好,但毕竟是自己包的,其中包含了自己的劳动,更有意义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我爱我们的节日 作文800字主要写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800字左右,例文可以,提纲也可以,-.-‖[语文科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 春节 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各地还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种种习俗,如《西湖游览志》记述:杭州一带置"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 "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
类似问题2:我们的节日 作文800字写春节的,开头要与众不同点,450字-800字,写的热闹一点,好词好句多一点啊,谢谢了.要快啊,我急得用~~~~~~~~~~~!快一点,我就要用了!帮帮忙啊,我感谢你们~~~~~~~~~~~~![语文科目]
春节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简单的替换或改变的.它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我国也世界的联系显著增强,中国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的进程明显的加快了,传统文化的大节---春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正冲击.春节本来是主体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漂浮在现代文化体系之外的“遗留物”,或一种文化符号,或商业运作的机会.时下洋节流行一些时尚青年可以送圣诞贺卡,但却吝啬春节的祝福.虽然这其中大多是时尚好奇,但的确在消解着传统的春节民俗心理.
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享受着网络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并不一定要以抛弃传统,特别是主动抛弃传统为代价.因为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春节成为我们文化的胎记.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但其中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衣.尤其是春节这样的民族文化节日,它有着独特的时间优势.在冬尽春来的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春节的仪式,重温着家庭的亲情,协调的着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回归传统的休闲.
当然,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春节传统中的确也有需要更新调整的部分.比如祈求神灵的意识应该淡化,繁琐而耗费资财的祭神仪式以及铺张浪费应该减少等.
春节节俗的传承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春节民俗事象,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节俗.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春节礼物等民俗节目营造了春节的气氛.
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多加强调、提倡.
类似问题3:节日的作文800字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字串9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类似问题4:假日里的一件事的作文,400字左右!急啊!去玩的![语文科目]
那是一个暑假,一个温暖的日子,我们一家乘坐火车,赶往美丽的成都市动物园.
一路上,我们看见绿油油的庄稼,草地里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终于到了成都,我们买了票,进入了动物园,我兴高采烈,欢蹦乱跳,像只可爱的小鸟.
第一是熊猫区,黑白相间的大熊猫懒洋洋地趴在地上,似乎在骄傲地说:“快给我送吃的!”小熊猫活泼乱跳的窜来窜去,十分调皮,但样子却活泼可爱,我真想摸一摸呀.
刚离开熊猫区,只听前面传来一阵尖叫,我快步向前走去,原来饲养狮子的工作人员正在嘻皮笑脸地逗威风凛凛的大狮子,把狮子弄得恼怒了,它便扑上来,还好隔着一堵玻璃,否则,它早就冲出来将人们吃掉了,就这样,人们都要吓得惊叫、后退几步.妈妈给我和狮子照了很多相,离开狮子区,那尖叫声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
最好笑的要数松毛猴,小巧玲珑的身子在“大森林”里不停的跳跃,一只爬上了树,以为那里有食物,结果从树上跌下来,来了过四脚朝天,另一只爬到它身上挠它,那只松毛猴把它踢开,两只猴子开始打起架来,还有十几只成群结队的跑到两只跟前,加入了战争,剩下的一边荡秋天,一边观看“表演”呢!松毛猴太有趣了,接着我们还到了鸽子、梅花鹿、老虎、大象,孔雀……等区.
渐渐的、渐渐的,耀眼的太阳向西边飞去,大地一半金黄、一半翠绿,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区——骆驼区,骆驼有的是单峰,有的是双峰,据说单峰骆驼还是非洲带回来的呢.
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动物园,心想:人类一定要保护动物,阻止偷猎者,不然地球就不会这样绚丽多彩!
类似问题5:假日里的一件事,作文,6百字左右6百字左右,急!最好是反应亲情的事!!![语文科目]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听老人们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竿.”到姥姥家打枣,是我每年一次的乐事.
金色的阳光洒在姥姥的小院子里,映红了那枣树上的“玛瑙”.你看那一堆堆、一簇簇挂满枝头的枣,真是好看.它们给中秋节带来了丰收的喜庆.
我不顾一路上挤车的疲劳,操起与我手腕一样粗的竹竿,吃力举起来,没头没脑地向枣树乱打,枣噼里啪啦砸在我的头上,疼得我哎哟哎哟直叫唤,逗得大家哈哈直笑.姥姥说:“傻孩子,哪有这样打枣的?应该有方法呀!”
我又向姥姥要一把大椅子,站在上面,再拿起竹竿吊住树枝使劲地摇.没想到树枝竟把我的竿吊了去.我一失手,脚也踩了个空,身子一晃,“啪”地来了一个“大屁股墩”坐在地上.
表哥看我那狼狈相,笑得直不起腰来,用手指着我:“瞧瞧瞧,表弟还会演杂技哩!”我哭笑不得.连姥姥也笑得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我不服气地想:“我不就是手没握住竿吗?这回我一定打下好多来,让你们看看.”
我又上了椅子,瞅准有一大串枣的枝条,把竿勾了上去.这回我拽住竿,使劲往下拉,然后上下来摇.枣噼里啪啦往下掉,我高兴得大喊:“下枣雹子啦!下枣雹子啦!”
打了一会儿,我放下竹竿,找来竹篮,和兄妹们一起开始捡枣.枣多得怎么捡也捡不完.这时,我多么想变成一只小刺猬,只要在地上打一个滚,就能捡到那么多枣.我们捡完了,再一看,嗬,这儿一盆,那儿一筐,真不少.
晚上,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这劳动成果.我们吃啊笑啊,姥姥也笑得合不拢嘴,望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打枣也不易呀!”是啊,干什么事都不容易.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我嚼着这脆脆的枣子,觉得格外的香甜.这个中秋节实在令我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