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的课件-论语十则课件-语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提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九年级上册语文版的语文书论语十则是什么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8.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9.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我尽力而为拉
类似问题2:英语翻译不是人教版的[语文科目]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8.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9.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我尽力而为拉
类似问题3:英语翻译不要人教版的,看清楚了在发答案[语文科目]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类似问题4:九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原文峩要做作业旳亚..[语文科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类似问题5:论语十则课件感受说下![语文科目]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