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染指”“物色”二词的典故.-物色-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3-03
-
4
词目:染指 拼音:rǎn zhǐ 释义:人们用“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1.[take a share of sth.one is not entitled to] 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 2.后用以比喻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1、《史记?郑世家》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2、《左传?宣公四年》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词目:物色 拼音:wùsè 释义:(1)古时祭祀用的牲体的毛色. 《礼记·月令》:“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察物色.” (2)指形貌. 《后汉书·严光传》:“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注:“以其形貌求之.” 《宋史·赵普传》:“则人皆物色之矣.” (3)指诸色物品.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一》:“旧来所进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 (4)指风物;景色. 《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 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1.牲畜的毛色.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 《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绿沉也.”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 《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 《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砀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馀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准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提示:
1.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2.原指执刀护卫,后用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3.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4.按一定标准去寻找5.①一寸见方:方寸之木。②平方寸。③指人的内心;心绪6.胡乱的描绘,不过也有好的寓意,像现在的街头涂鸦啊7.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和光阴。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④儒...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历史上有关词语的典故[语文科目]
1、推敲
出自典故: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自言自语人家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
2、问鼎
出自典故: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3、闭门羹
出自典故:古代宣城妓女史风长盗标致风流,能歌善舞,十分闻名,那些浪荡公子和好色之徒纷纷登门拜访,把妓院经常围得水泄不通.史风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还做羹款待,下等客人来她不愿同他们见面,关起门来让他吃羹.
4、挂冠
出自典故: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5、折腰
出自典故:“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40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登龙门
出自典故::《后汉书.李膺传》:“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贤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
7、想当然
出自典故: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编造出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类似问题2:"物色" 这个词出自哪个典故[英语科目]
物色
wùsè
(1) [hair color]∶牲畜的毛色
(2) [look for;choose;seek out]∶按一定标准去访求
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
物色人才
为巡船所物色.——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see]∶瞅见;看到
免亲友物色
(4) [scenery]∶风物;景色
(5) [odds and ends]∶各种物品
类似问题3:求下列词语来源典故古稀 孩提 桃园 铜臭 泰山(指岳父) 替罪羊 一字师 三不知 东道主 安乐窝 一言堂 刘海儿 乔迁 问津 推敲 点睛 断肠 下榻 蛊惑 斗胆 端倪 狼藉 雷同 斟酌 墨守 杜撰 拍[语文科目]
有些词只有典故,没有来源.
古稀:源于杜甫《曲江》一诗,原句为“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孩提:这个没有具体来源把
桃园: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铜臭:出自《后汉书·崔实传》.
泰山:将碧霞祠的面积缩小刊载文《也说“有眼不识泰山’》,.“泰山”亦可还仗依岳父权势,由九品官摧升作为岳父之别称.
替罪羊:“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
一字师: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三不知:从苟寅的口中概括并流传下来的
东道主: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安乐窝:见《宋史、邵雍传》
一言堂: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
刘海儿: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
乔迁:语本《诗经 小雅 伐木》
问津:《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推敲:推敲为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吟诗炼句的故事.
断肠:马致远
下榻: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来就成了一个典故.
只知道这些了,实在抱歉拉~
类似问题4:有典故的词语有哪些[语文科目]
太多了,就简单举十四个例子及其典故
画龙点睛 卧薪尝胆 三顾茅庐 东施效颦 班门弄斧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滥竽充数 围魏救赵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画龙点睛
【释 义】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典 故】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只见他在眼白上轻轻一点,顿时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飞上了天!……等天气便会原样后,人们发现被点上眼睛的那两条龙果然不见了!人们惊叹不已……
卧薪尝胆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典 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侮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一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三顾茅庐
【释 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典 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东施效颦
【释 义】效:仿效;颦:同矉,蹙眉.原比喻不根据具体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现泛指模仿者的愚蠢可笑.
【典 故】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好美的女子!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班门弄斧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典 故】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背水一战
【释 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典 故】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破釜沉舟
【释 义】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 故】历史背景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过了不久,有消息传来,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赶快率领江东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面前线挺进.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如陈婴、英布、吕臣等率领的武装,都纷纷投奔到项梁的队伍中来,使这支部队一下子增长到六七万人.但是这时陈王已经被叛徒庄贾杀死,张楚政权已经四分五裂.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召开各路起义军首领会议,商量要公推一个起义军的首领.这时候,有个叫范增的70多岁的老头子赶来献计,他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不幸.楚怀王被骗到秦国,死在秦国,楚国人至今怀念着他.您从江东起兵,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您,这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人们希望您恢复楚国.您如果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就一定能够号召更多的老百姓.”
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人四处寻访楚怀王的后代.没过多久,大家找到一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时他才13岁,正替人家当放羊娃.于是项梁带领大家把熊心立为楚王,为了顺应楚人怀念故国的心情,仍称他做“楚怀王”.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果然又有很多人赶来参加项梁的队伍.
项梁把楚怀王安置在盱眙(今山东省盱眙县东北),自己带兵继续西进.他在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打败章邯,又在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东北)东面大破秦军,接着又攻下了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南).这时候,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项梁命令项羽和不久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急速西进.项羽和刘邦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秦朝政府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没有防备的机会,偷袭定陶,杀死了项梁.项梁一死,起义军的队伍受到很大损失,项羽、刘邦、吕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采取守势.
再说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认为楚军元气大伤,用不着担心了,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和他的谋臣张耳、陈余没有防备秦军的进攻,一战就败,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固守.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秦军在城外布成了铁墙般的防线,章邯自己则率领主力运输粮草,供应王离的围城大军.
赵军被围困得顶不住了,赶紧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授赵大军早就赶到了,但一见秦军势力强大,谁也不肯充当那碰石头的鸡蛋,都缩头缩脑地远离秦军驻扎.
再说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赶紧准备援军,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
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休整了几个月,现在听说要去和秦军的主力拼杀,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却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语取得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的事.
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喊:“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章邯带领残兵败将后退了几十里,派人到咸阳去求援兵.但赵高正忙着夺位,一个援兵也没派,章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率领剩下的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这一场恶战,项羽的楚军击败了秦军的主力,强大的秦王朝已经无力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了.不久,刘邦的队打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立即带兵西进,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范曾却对你说:“如果你想永远称为大王,就必须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心想:“曾经是朋友,为是么一定要成为敌人?”
在鸿门宴上你一再推延不愿意杀死刘邦,还把刘邦封为汉王,可谁又有知道英雄相惜的情意呢?
你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尽管你“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你也只能突围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损.
对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乡——江东.乌江江心有一条船,度过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
但你不愿意度过乌江,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认为大势已去,难有回天之力了.
你倒下了,带着遗恨,也留给后世许多思考.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释 义】殃:灾祸.池:护城河.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
【典 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意可解如下: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唇亡齿寒
【释 义】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典 故】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滥竽充数
【释 义】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典 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围魏救赵
【释 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典 故】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释 义】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典 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高低.刘邦的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夺取陈仓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一个叫樊哙的大将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类似问题5:有什么道歉的古诗词或典故有没有什么道歉的古诗词?典故也成,要用来跟人道歉的.是向长辈道歉的,要深刻点的,[语文科目]
拉开窗帘,
刺眼的光透过阴霾的天空,
洒在清冷的大街,
散去了连日阴雨的烦闷..
和,
内心的潮湿..
.
阳光,
本应是温热的,
但此时照在身上,
却像冰冷的钻石,
切割着我歉疚的心事..
.
一时的无知,
换来短暂相持.
跳动的手指,
将歉意写满白纸.
同样的事,
不会再来一次,
我发誓.
生气,不是一种解决的方式,
这,非常不值.
眼泪,可以轻拭,
关爱,却不能丢置.
时间会飞快流逝,
这件不愉快的事,
终会停止.
这件事,
让我深刻地认识,
无知,
可能会导致,
某些东西的消失.
我会不断地坚持,
开心的前时.
在此,
我再次向你表示,
我的诚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