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收的散文-麦收-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3-03
-
4
遥远的麦收 (赵晓声)
青蛙的叫声终于在村外的河边响起来了,特别是有月光的夜晚,那声音听起来格外迫近,格外明亮,仿佛就在门外的巷子口,甚至是院子里的石榴树下.这时,奶奶就十分兴奋,说,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盼着吧,快啦!
奶奶说的,是我们这里的谚语,她差不多每年都要说一遍.其实,那时候刚过清明,麦子也刚刚抽穗,距实际麦收还远得很,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憧憬.麦子可劲儿蹿个儿,这时候,关键是要浇到水.小满一过,麦子渐渐由青变黄,麦粒儿也渐渐饱满、硬实.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谚语:芒种见麦茬.在与热风的缠绵缱倦中,随着芒种节气的来临,麦子终于熟了.这时候,站在村口,便能闻到田野飘来的馥郁的麦香,仔细咂摸,仿佛品尝到馒头的馨香,疙瘩汤的甜美.村人摩拳擦掌,喜笑颜开,一场麦收战争开始啦!
我们那里是山区,即使现在平原早已用收割机收麦了,我老家的乡亲还是用最原始的办法,用镰割,用扁担挑,在场院打场,最后把晾晒得放嘴里一咬嘎嘣响的麦子扛回家倒进粮瓮,才给麦收画个句号.
在麦收前得把各种家什准备好,主要是捆麦子的绳子和镰刀,不趁手要到集上买新的,过麦是不能凑合的.在收割前还有一项重要工程——轧场,场院不平整瓷实,就没法打场.我爷爷是轧场的好手,每年这一活计非他莫属.先给场院泼洒上水,水要洇透,否则轧不瓷实,会起皱皮.稍作晾晒,再撒上麦秸.然后就套上牛,拉上闲置了一年的碌碡,在场院转起圈子.碌碡吱吱呀呀唱着古老的歌谣.这是我爷爷一年最高兴的时候,他一手扽着缰绳,一手拿一根树枝,时而吆喝一声,声音中充满自豪和期待.天空高远,如一汪碧水,映照出野外一片一片黄橙橙的麦田.树上的布谷鸟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仿佛是替那些麦子催促人们快些开镰,它们已经等不及了.
麦收是一场全民战争,那些正施工的人家停了工,在外面上班的也请假回来了,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都放了农忙假.每一块田里都晃动着一些脊背.镰刀一闪,一绺麦子应声倒下,不一会儿,麦田里就出现一个个麦铺子,似一队队士兵.割完了一块麦田,就把那些麦铺子打颠倒垒在一起,用绳子捆了,男人们插上扁担,肩上一挑,两个卖捆子像两座小山颤悠悠的,一路挑到场院.那些麦子都是男人们用肩膀挑回来的,纵然用了垫肩,收罢麦子双肩还是红肿了,甚至出现溃烂.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地里捡拾麦穗.身后背一个被太阳晒成红褐色的荆条篓,或拎一个竹篮子,捡了麦穗就整齐地码在里面,最后倒在场院的麦子堆上.如果说割麦是一首大曲,那么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活计就是尾音,因为它的存在而使整个麦收平添上意味深长的一笔.
麦子全部收进了场院,下一道工序就该打场了,且慢,为了提高效率,在轧麦子之前还需铡麦子,将每一铺麦子在地上蹾整齐了,使麦穗齐刷刷的,然后把麦铺子入进铡刀,随着铡刀猛地压下,“噌”地一声,麦穗和麦秆一分为二.这样一来,就只需用碌碡轧那些麦穗了,省工省力,场打得好.扬场也是个技术活儿,要等风向,还要边扬边用扫帚打扫,这样才能将麦粒和麦糠、麦穰分得开.麦季最怕下雨了,所以不管割麦还是打场,都得争分夺秒.要是天公不作美,忽然来一场大雨,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乡间有一句话叫“虎口夺粮”,实不为过.打完场,看着堆在地上的金黄麦粒,那份喜悦和满足,是拿什么也换不来的.
已有多少年没有参加家乡的麦收了呀,但每到麦季,就会想起儿时那一幕幕有关麦收的情景,心里涌上柔软的情愫……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谁给推荐几篇散文千八百字的 (要背诵了 还得赏析...) 推荐点的文字优美点的,语言有哲理的,几篇就行.求了不要找那荷塘月色 匆匆 这种太有名的[语文科目]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很美的很经典的
类似问题2:散文推荐最近再看龙应台的目送和寂寞,很喜欢这两篇请推荐一些好的散文.
只看龙应台的散文,就像只去过台湾而给天下风景定性一样,有失偏颇.某个人的散文只能代表一种个性或者风格,不可一叶障目.如果从散文的真善美的角度,还应该看现代散文家的作品,比如周作人的喝茶、乌篷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还有梁实秋的多篇小文,都是既有个性又有韵味,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人性反思的经典之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类似问题3:找篇文章!男主角小时候是偷渡去香港的,女主角救了他 还帮他找住的地方 女主角一直想当明星 而男主角就喜欢帮她做饭 直到有一次 女主角被星探发现了 可以做演员了 然后出名了 和男主角
这是小说么
类似问题4:散文应怎样写[语文科目]
开头
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
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
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
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
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结尾
感慨
类似问题5:文章名? [历史科目]
史记里面的 田儋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