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郭沫若的《静夜》的内容,写一段话.《静夜》由写.
编辑: admin 2017-03-03
-
4
月光恍恍,仿佛一个哀怨的梦,流淌着我无奈的悲哀.漫步在这荒村的郊外,松林丛丛,冷峻而挺拔.
心事重重,忧郁而凄苦.月光如同薄雾,笼罩着世间的一切,一切都如此虚无……
何处是我理想的家园?给失落的心一缕可以期待的曙光?
何方是我心灵的净土?给游子的漂泊一片可以追寻的蓝天?
举头问天,天不语.苍茫阴郁,如同我的思绪.
白云团团,寻寻觅觅.白云啊,你是在找寻那遥远的记忆?你是在迷恋那曾经的绚丽?无可奈何花落去……
几点疏星,稀稀落落,冷冷清清……
孤独的夜,孤独的星.
别问天河何处,茫远而模糊,如同海雾.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积水而居的鲛人啊,你为何孤独地黯然神伤?你为何孤独地对月流泪?仿佛是我……
冷冷的月,冷冷的风……
以泪为酒,与君同销万古愁!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郭沫若诗静夜仿写[语文科目]
向上的牵牛花
旁边的牵牛花开了,
好像吹着无数的喇叭.
远处敲锣打鼓的人来了,
好像吹着一朵朵牵牛花.
我想那吹喇叭人们的心里,
定然盛开着一朵朵牵牛花.
而那心中的牵牛花,
定然是比世上的更美.
类似问题2:静夜 郭沫若在第二节中,诗人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想.[语文科目]
.《静夜》共二节: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夜景 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为下面展天联想营造了氛围.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1)诗人...
类似问题3:郭沫若 静夜[语文科目]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类似问题4:郭沫若的《静夜》怎么朗读语言风格传达的心情鲛人为何对月流珠[语文科目]
朗读的停顿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
分析
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
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
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感情
通过描写月夜松林的精致,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总结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类似问题5:郭沫若 静夜的写作背景[语文科目]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均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星空》共收诗35首,大多诗作的内容都与“星空”有关,是诗人站在现实人生对浩茫宇宙抒发的感想.如《星空》《月下的司芬克司》《白云》《新月》《仰望》《暗夜》《两个大星》《广寒宫》《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等.在这35首诗中,关于宇宙中太阳、星星、月亮、白云的描写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感叹的诗句很多:
唉,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青春时代再来!/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自由的时代再来!(《星空》)
啊啊,天光渐渐破晓了,/群星消沉,/美丽的幻景灭了./晨风在窗外呻吟,/我们日日朝朝新尝着诞生的苦闷.(《苦味之杯》)
月在我头上舒波,/海在我脚下喧,/我站在海上的危崖,/儿在我怀中睡了.(《偶成》)
鱼鳞斑斑的白云,/波荡在海青色的天里;/是首韵和音雅的,/灿烂的新诗.(《白云》)
夕阳的返照,/还淡淡地晕着微红,/原来是金黄的月镰,/业已现在西空.(《新月》)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雨后》)
彷徨,彷徨,/欲圆未圆的月儿/已高高露在天上./旷渺无际的光波!/旷渺无际的海洋!……(《海上》)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昂头望着天/我替羊儿危险,/牧羊的人哟,/你为什么不见?(《夕暮》)
无边的大海璀璨在太阳光中,/五色的庆云在那波间浮动:/哦哦,天际簇涌着的云峰哟,/那是自由的欢歌,箫韶的九弄!(《孤竹君之二子》)
郭沫若所写的“星空”,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大多为晴空,二是大多为晚上.“星空”构成了郭沫若诗中独特的意象,诗人赋予了星空以渺远、清寥、可望不可即的特征,表达的是一种缥缈、空虚、寂寞、孤独、忧郁的思绪.《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同样具有上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