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阅读延伸是什么?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
编辑: admin 2017-03-03
-
4
走上帝之道者的人生顺利美好--雪峰
有一种人生,衣食无忧,关爱丰富,身体无恙,一帆风顺.
有一种人生,烦恼不断,痛苦连连,缺乏关爱,坎坷不顺.
有一种人生,忽明忽暗,随起随落,喜忧参半,多遇逆顺.
为什么?难道是天定的命运?是时代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亲朋好友的问题?是大自然的问题?还是另有别因?
我的认识是,人生的好坏取决于我们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同样是获取生活资源,有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勤劳而获取,有人通过不劳而获以寄生虫的方式获取,有人通过敲诈剥削获取,有人通过贪污偷盗等方式获取,有人通过欺世盗名方式获取,获取的方式不同,所经历的人生过程不同,所感受体验到的境界不同,所得到的结局也不同,人生当然就不同.
人生之路千万条,哪条路是最佳的人生之路?
我的观点是,最佳的人生之路就是走上帝之道.要使人生顺利美好,就走上帝的道.或者说,走上帝之道是人生顺利美好的最可靠保证,其他任何道都比不上上帝之道给人带来的幸福多.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可以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去验证.
我的结论是,一个人,如果他的一生是顺利美好一帆风顺的,可以肯定地说,他一直是走在上帝的道上的;如果他的人生是喜忧参半大起大落的,那么证明他一会儿是走在上帝的道上,一会儿是走在其他道上的;如果一个人一生烦恼不断坎坷不顺,可以肯定,他一直是背离上帝之道的,他从未走在上帝的道上.
有什么理论来证明我的上述结论吗?
我用上帝之道的几个内涵来试图证明之,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上帝之道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顺应自然,绝无强迫.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他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不强行,既不强迫自己,也不强迫他人,来的,就让它来,去的,就让它去,既不过分追求,也不放弃努力,遇上桃子吃桃子,遇上杏子吃杏子,不好高骛远,不自惭形秽,不骄奢淫逸,不懒惰成性,那么,他的人生基本上将是一帆风顺的,不会有大起大落,不会有失意伤心.
上帝之道的另一个内涵是:无为、无争、无我.
一个人,能住五星级宾馆不傲慢,住茅草房也心安理得不自毁,吃山珍海味心存感激,吃粗茶淡饭不厌烦,凡事与人不争、不抢,该来的,不拒绝;该去的,不留恋,不刻意去谋求谋划谋取,喜人所不喜,乐人所不乐,不贪婪,千江万河只取一瓢饮,不过分去占有拥有,不过分去贪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安贫乐道,常常把他人和众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如此,就不会有坎坷困逆.
上帝之道的第三个内涵是:爱.
一个人,只奉献不索取,只想着给他人带来开心、快乐、自由、幸福,而不给人设置藩篱和桎梏,不压制和管制他人,不夺人所好,不限制他人自由,不欺负欺压欺骗他人,不与人计较,不虐待和屠杀生命,珍惜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生命,不挡别人的道,愿舍弃自己而成就他人,如此,就不会结怨,就不会遭恨,人生当然会顺利畅达.
上帝之道的第四个内涵是:信.
基督耶稣是上帝之子,是上帝的使者,他给我们传达的是上帝的信息和意愿,耶稣教导我们,只求上帝的王国走上帝的道,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上帝会加给我们,我们没必要为明天忧虑,没必要为将来忧虑,没必要为自己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忧虑,这一切上帝早给我们安排好了.只要有此信,人生之路是坦途,人生一定会顺利、平安、通达.
上帝之道有八大内涵,仅仅以上四大内涵:信、爱、无我、无争、无为、顺应自然、绝不强迫,就足以保证我们的人生是顺利美好的.如果我们的人生中缺乏信、爱,我们去有为,去争,自私,凡事不顺应自然而要强行,那么,人生必然是烦恼痛苦、忧虑恐慌,坎坷不顺的.
读者意下如何?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如果有道理,马上调整思维意识,坚定地走上帝之道吧!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中的一题:徐渭多才多艺,学识品格都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结合高中某篇课文中提及到的某人,试举一例,阐明“人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领地”的道理.[语文科目]
给你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原题的答案:
(1)人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领地.如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写到的为科学而奉献青春的居里夫人,她虽有美貌却不以此当做炫耀的资本,因为她只专注于科学这片广阔的天地;她虽承受了实验的艰苦、条件的简陋但她从未放弃,因为她确信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对人类的伟大意义.因此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而无悔无憾.
(2)写作了《瓦尔登湖》的梭罗就固守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他却避开了尘世的纷扰,来到瓦尔登湖畔,将自己与大自然融合.在瓦尔登湖他得到了真正的宁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梭罗明白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领地.
(3)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充分表明了自己的精神领地——不以物伤性,将何往而非快.正因为他用有了自己的精神领地,所以虽说世道式微,但他早已看透,早已放下,于是便可任意东西.人一旦心中有信仰,拥有自己的精神领地,便会超然脱俗,否则只会沉溺于点滴得失,迷失自我.
(4)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不仅仅只是和鲨鱼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更是坚守了自己的精神领地.他要在搏斗中证明人的顽强,坚持不懈.正是这种精神才是他无畏的面对灾难.“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这就是桑提亚哥的精神领地,他坚守住了,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5)人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领地.正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文天祥,出使元军却被扣留,忍受酷刑和流言的折磨,在威逼利诱中仍忠心为国,凭借自己一心为国的信念,在逃难途中写下了《过零丁洋》等名篇,以诗明志,表明他自己的坚韧不屈的强烈信念,维护了自己的精神领地,令后人称颂不已.
(6)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提到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就是一例.他在白色恐怖和众叛亲离中仍坚持着自己的革命信仰,更是拒绝了其兄长“另一阶级”的官帽.纵然前途艰险,困难重重,但他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执着的捍卫自己的信仰,坚守精神领地而为人称道.
类似问题2:求2010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七校联考的答案(第一篇是名著改写,第二篇是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2010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七校联考的答案(第一篇是名著改写,第二篇是生长在历史中的[语文科目]
七校联考
(一)(15分)
1、(2分)外来文化的输入高于中华文化的输出
2、(3分)政府传播、民间传播、文化产品传播
3、(3分)跨文化阐释法.(1分)因为“自由、平等、博爱”是外国人所熟悉并深深热爱的,用外国人熟悉并热爱的词语来解释这些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外国人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2分)
4、(3分)A
5、(4分)示例:如把上海比作“东方的巴黎”,把苏州比作“东方的威尼斯”等等,这是城市的跨文化阐释,可以让外国人迅速了解上海和苏州城市的特征,从而更容易接受.(举例1分,分析2分,语言1分)
(二)(22分)
6、(2分)距离产生美.
7、(3分)贬词褒用(或拟人);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梧桐生叶的赞赏.(特点1分,作用2分)
8、(3分)通过对比,突出了梧桐叶的多而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生命力旺盛的喜爱之情.(三个要点各1分)
9、(6分)C、E
10、(3分)(1)新桐初乳;(2)绿叶成阴;(3)梧桐叶落.
11、(5分)理因为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占有”它们),本文以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句,揭示了全文中心.(内容理解2分,结构特点1分)
启示: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或: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或:形式上为你占有,而内容上未必为你所占有,这样的情况在世上为数不少等).(2分)
(三)(5分)
12.(1)青眼聊因美酒横(2)可堪孤馆闭春寒(3)师不必贤于弟子(4)落花水香茅舍晚
(5)清辉玉臂寒 (6)野渡无人舟自横(7)苟全性命于乱世(8)观千剑而后识器.(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3、(1分)音乐
14、(2分)B
15、(2分)诗句着重表达诗人理想落空年老鬓衰的悲愤之情;词句突出强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16、(3分)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1分)“寒灯”“漏声断”“月斜”,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而且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2分)
(五)(18分)
17、(4分)(1)责备;(2)以前;(3)方法;(4)的确,确实.
18、(2分)A
19、(2分)A、D(答对其中一项不给分)
20、(6分)(1)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来逃避徭役的人.(判断句,诈妄,以);(3分)
(2)为什么一定要多征年幼之人来增加虚数呢?(反问句式,取,细弱).(3分)
21、(2分)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应该以诚信治理天下.
22、(2分)《谏太宗十思疏》;善于纳谏
(六)(12分)
23、(1分)黄庭坚 24、(3分)B
25、(2分)假的;黄鲁直是北宋人,杨诚斋是南宋人,前朝的人不可能书写他身后人的诗.
26、(2分)(1)惊讶、困惑不解,那么有学问的人怎么讨饭?(2)认为正直有才识的人吃不开,怎么会不讨饭?
27、(4分)作者所说有些道理,但不尽然;作者站在主政者的立场讲话,有些片面性:事实上“名士”因批评朝政,表达与当政者不同意见而家破人亡、陷入困境的大有人在,并非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如作者所说,有文才无德行导致沦落的也有.应视不同情况而分析,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名士”身上.(观点1分,理由3分;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同意或不同意并说出理由者得3分;辨证分析者得4分)
类似问题3:阅读《童年》,完成:概括主人公阿穆沙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那些痛苦与磨难?
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类似问题4:可以写阅读与成长的经历,阅读与理想,阅读的感悟和乐趣和阅读带来的变化与成长[语文科目]
每一缕星光都闪烁着如歌的往事,每一个清晨都预示着无限的启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回头望,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真真实实地刻在心头,时刻提醒着我:我们在成长.
站在成人的门槛外,眼前身后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就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曾经五味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而来,白昼的繁荣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
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地经历,平静地感知,勇敢地面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就在我快要放弃时,桑地亚哥这句“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退缩将不再是理由; 就在我快要放弃时,拿破仑这句“在我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难’这个字”,困难将不再是借口.
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成长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烦恼.但是正因为这个不足才使原有的东西更加绚丽.成长,意味着告别童年.儿时的一切,我们都那么的留恋,那么得回味.童年中有太多太多我们的往事,那么得开心,那么得感动.童年中有那漂亮的洋娃娃,有蛋糕,有冰淇淋,有玩具,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都曾拥有,而又想继续的.而成长,无疑把这些都给彻底地抹杀了.有得只是那一个个曾向往的梦镜和那梦醒时的恐惧.成长中,我们受到过许多伤害,但是记住一句话,感谢伤害你们的人,因为是他们教会了你一些事,懂得了一些事,而这些只有靠你自己去经历.
类似问题5:读过很多人生的哲理,可就只是知道而已,越长大经历的事多了,最近才慢慢明白一些道理.大家在知道一些道理时可以比较快地体会到吗?但感觉自己在走很多弯路,怎么把别人的话听进去呢?
顺其自然就好,不必特意强求.
有些道理通俗易懂,又有些道理需要用一辈子去体验.你只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好了.开心的了,别老是看些大道理,这样会少年老成的,偶尔看些散文,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