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渡一遭》8,《害群之马》9,《李陵答苏武书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因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所有有孩子的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结果,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是可笑还是可悲?
2 景公喜好射鸟,让烛邹掌管鸟(他)却把鸟弄丢了.景公恼火,叫来手下准备杀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列数说了他的罪状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王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原因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数落烛邹的罪已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3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前进、后退时(车轮压出的痕迹)都符合尺画的(一样笔直),左右拐弯(的车痕)都符合圆规划出来的(一样圆).庄公觉得绣出的花纹都不会超过(这车轮印精致),就让他驾车按原印跑一百次再停.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上奏道:“东野稷的马肯定要翻倒的.”庄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不久,东野稷果然因为失败走了.(这时)庄公(问颜阖)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失败?”(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行求全,所以说会失败.”
4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5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少过一会就懒洋洋的了,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6、陈述古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当时,有家富户被盗,丢失了不少物件,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强盗.陈述古就哄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它能把真正的强盗辨认出来.”于是,就让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来.接着,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强盗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强盗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围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好久,才叫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围幕里去摸钟.摸了一会儿,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只见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囚犯手上没有,这就是真正的强盗,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经过审讯,这个强盗立即承认了犯罪事实.
7从前,有人捉得一只甲鱼,想煮来吃,又不肯担当杀生的恶名.于是用旺火烧得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然后跟甲鱼商量说:“你能渡过这桥,我就给你生路.”甲鱼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诡计骗杀自己,就费劲精力、谨慎地像螃蟹一样艰难地爬行,总算勉强爬到了尽头.主人又说:“你能渡过这桥,真是太好了!再给我渡一次,我要看看仔细.”
提示: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贬义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英语翻译1,《一知半解》2,《非所言勿言》3,《武王问治国之道》4,《君子之言》5,《刘备纳贤》6,《绝妙好辞》[语文科目]
1.译文是:国有个人去求学,学习三年后,回家却直接叫他母亲的名字.(在古代直接称呼名字是不礼貌的,说明这人学习是白学了,反而不礼貌了)他的寓意是:一知半解,且固执于逻辑,则产生极其荒诞的后果2.不需要你说的,你就...
类似问题2:几篇文言文的翻译和寓意啊1,《牧童捉小狼》2,《林?(浦)论学问》3,《一轴鼠画》4,《勉谕儿辈》5,《柳庆问饮》6,《勾践困于会稽》7,《孔子过而不式》8,《汗不敢出》9,《吴郡陈遗》10,《仲[语文科目]
1,《牧童捉小狼》
原文: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张皇失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象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2,《林?(浦)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3,《一轴鼠画》
一轴鼠画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4,《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俭:节俭.〕入奢〔奢:奢侈.〕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着:穿.〕?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5,《柳庆问饮》
这篇没
6,《勾践困于会稽》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7,《孔子过而不式》
原文: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
译文: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人就让投降的陈国百姓来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对人们行式礼(轼礼:在车上对车下的人行的一种礼节).子贡手持辔头问孔子说:“《礼》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行式礼.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行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勇气.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式礼.”
8,《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翻译: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9,《吴郡陈遗》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①.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②.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③.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①铛(chēng):一种铁锅.贮录:贮藏.
②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③未展:未及.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10,《仲尼相鲁》
孔子去鲁国当宰相,(齐)景公对此很担心,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那可是敌国的忧患.如今孔子去鲁国当宰相会怎么样?”晏子回答说:“陛下您不要担心.那鲁国的国君,是个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圣人.您不如暗地里给孔子一些好处,暗示他来齐国当宰相.孔子强行进谏鲁君必不听,他肯定会对鲁国失望而对齐国有好感,到时候您不要接纳他.跟鲁国断绝,在齐国又没有后台,孔子就会陷入困境.”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去齐国,景公不接纳,所以在陈、蔡之间.
类似问题3:英语翻译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语文科目]
第一篇说的是孔子认为人心多变 需要考验 教你些方法
2.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 说明始终用心 事就会做的特别好
3.就是说没有了对手 自己的意义也削弱了
类似问题4:帮忙啊..文言文的翻译和寓意心不在马 汉阴丈人 校人烹鱼 黄公好谦 欹器 纣为象箸 目不见睫 黄羊举贤 澄子忘衣 桐叶封弟 士不为知己者死 燕人还国 人和鱼雁 不死之药 曲高和寡 朱[语文科目]
心不在马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子赛马时,心在臣子,在胜负,而不在决定胜负之马,故败.此吾所以叹焉.
翻译: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没有多久便与王子期竞赛,换了三次马而三次都落后了.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技术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凡驾驭马车,关键在于要马安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调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使之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时想的是要追上我,领先时又恐怕被我追上.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么去调理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汉阴丈人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将为圃畦,凿隧而如井,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而出灌,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溢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翻译:
子贡在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时在晋国的路上,经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准备种菜,挖了一条地道通向井,抱着(一个)坛子取水浇灌(菜地),但是(看得出明显)花费的力气很多而成果少.子贡(就对他)说:“(现)有机械用来灌溉,一天可以浇灌一百块菜地,花费的力气很小而成果大,您不愿意用吗?”
种菜的人仰头看着他说道:“怎样?”子贡对他说:“用木头做一个机器,后重前轻,提水就象抽水一样,(出来的)数量(快得)就象水开了往外溢,这种机器的名字叫做槔.”种菜的人脸有愤怒之色但ψ诺溃?/font>
“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机械必然有投机取巧的事,有投机取巧的事必然有投机取巧心.投机取巧的念头存于胸中,就纯洁不(再)具备,纯洁不(再)具备,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能得道的.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器),是羞于用它而不用啊.”
校人烹鱼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少过一会就懒洋洋的了,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黄公好谦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美.”
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翻译:
齐国有位黄公,喜欢谦虚.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全国少有的美女,由于她们很美,黄公就常用谦辞贬低她们,说是丑陋不堪.丑陋的名声传得很远,以致她们过了适宜的婚龄而全国没有人来聘娶.
卫国有位鳏夫,冒失的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是绝色佳人,以后逢人就说:“黄公喜欢谦虚,有意贬低女儿,故意说她们长得不美.” 于是人们争着送礼求婚,把另一个娶去,同样是个漂亮无比的美人.国色天香是实,丑恶是名,这是违名而得实了.
类似问题5:英语翻译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语文科目]
东汉的司马徽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谈话,不管好和坏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平安吗,他回答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司马徽回答说:“很好.”他的妻子责备他说:“别人认为你有道德;所以才把事情告诉你,为什么听到人家的儿子死了,反而说好呢?”司马徽说:“像您的话也很好.”
寓意:为人不可丧失原则,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好先生",其实并不一定好.
这是冯梦龙《古今谭概》里的故事,批评和讽刺了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