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方法有哪些-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7-02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 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类别) 甲像乙(特点) 出现(主体)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比喻词)出现(喻体)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例句)

    暗喻(类别) 甲是乙(特点) 出现(主体) 是、成为(比喻词)出现(喻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例句)

    借喻(类别) 甲代乙(特点) 不出现(主体) 无(比喻词) 出现(喻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二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提示:

    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古诗词常见,现在不多要求用了) 反问、引用、对比、联想/反复、顶针、比拟、回环、通感、双关、借代、反复

    详细解释看:http://baike.baidu.com/view/498230.htm?fr=ala0_1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语文科目]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2.比拟:

    (1)拟人:

    (2)拟物:

    3.夸张:

    4.排比:

    5.对偶:

    6.反复:

    7.设问: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9.引用:

    10.借代:

    11.反语:

    12. 对比:

    13.联想:

    14.通感:

    15.双关:

    16.顶真

    17.互文

    18.回环

    类似问题2:常见得修辞手法有哪些?表达技巧有哪些?[语文科目]

    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古诗词常见,现在不多要求用了) 反问、引用、对比、联想/反复、顶针、比拟、回环、通感、双关、借代、反复

    详细解释看:http://baike.baidu.com/view/498230.htm?fr=ala0_1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象征 衬托 反衬 烘云托月 想象 联想照应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应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详细解释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264806.htm

    类似问题3: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举例:

    1.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夸张)

    2.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比喻)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

    4.几朵绒毛似白云轻轻地掠过去.(比喻)

    5.两个绅士都坐立不安,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比喻)

    6.山上长满了绿树,田里长满了庄稼,村庄盖起了新房,人们穿上了新衣.(排比)

    7.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决不会!(设问)

    8.冬天一天一天走近了.(拟人)

    类似问题4: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语文科目]

    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

    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

    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类似问题5: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语文科目]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