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枝间时见子初成”句中“子初成”的意思?】_语文_niuftynx
编辑: admin 2017-15-06
-
4
题榴花目录[隐藏]
全诗
译文
注释
体裁
题榴花
[编辑本段]全诗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编辑本段]译文
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
[编辑本段]注释
(1)可怜:可惜.
(2)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
(3)绛:大红色.
[编辑本段]体裁
七言
绝句
作者背景
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主簿,聚徒讲学,后罢归,监潭州(今湖南长沙)南岳庙.孝宗即位,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1163)被召见,复言主战.朝廷虽屡任以官职,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皆辞不就.淳熙五年(1178)史浩再度为相,荐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屡辞不许,次年赴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修复旧观,订立学规,从事讲学.淳熙八年(1181),浙东大饥,朱熹被任命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因屡次上疏弹劾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唐仲友为宰相王淮姻亲,朱熹的奏章被扣压,因愤而辞归.淳熙十四年(1187),周必大为相,任朱熹提点江西刑狱.次年,升兵部郎官,以足疾为由请归.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任为江东转运副使,以病力辞,后改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绍熙二年(1191)辞归建阳,五年(1194)起任湖南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扩建学堂,广纳四方游学之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因得罪韩□胄而罢.次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革职罢官,归建阳讲学著述而终.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韩愈的马说的内涵,深层意思,思想感情[语文科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题2: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明[语文科目]
原文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出于韩愈《送孟东野序》,化为成语是“不平则鸣”.
字面意思是:大抵一切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比喻“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
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也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
题3: 谁能解释一下韩愈的这句话?气,水也;言,浮物也;大小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最好解释一下字面意思,再说一下深层含义[语文科目]
原文: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翻译: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那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即使如此,哪里敢自己认为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即使这样,等待接别人采用的,难道不就象器物—样了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不离开道,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方圆,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象这样做,到底值得快乐吗?还是不值得快乐呢?
题4: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的作者是韩愈还是朱熹?[语文科目]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处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题5: 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韩愈师说中的哪句意思一样[语文科目]
肯定是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也刚做到这道题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