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位得中】《周易》里面的“当位”“得中”“中正”是什么意思..._cH硂恾
编辑: admin 2017-14-06
-
4
《周易》有六十四卦,卦有阴阳,每卦有六爻,对应有六个爻位,亦有阴阳,以《乾》卦为例:《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阳爻居阳位,谓之当位,亦谓之得正.二、五两爻处于卦的中间,谓之得中.如果既得正,又得中,谓之中正.
其他同学给出的参考思路:
当位,就是在位,任职。《易·需》:“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得中,就是得居中位。《易·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中正,指正道。《易·离》:“柔丽乎中正。” 高亨注:“象人有柔和之德,附丽于正道。”...
展开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易经当位和不当位说的是什么?、[政治科目]
六爻的次序有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为阳,二四上为偶为阴;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就是当位;如果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就是不当位.当位就象征着事物的发展遵循规律,具有合理性;不当位就象征着偏离或者背离了正道违反了规律.当位不是意味必然吉,不当位也不是意味着必然凶;因为当位可能转化为不当位,不当位也可能转化为当位.(我们应当安于自己的本分,做与自己本分相一致的事情.)有时候不当位但爻辞但爻辞不一定凶,因为阳爻居阴位也许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也能够谦卑,自己本来是阳位而居于阴位具有一种谦卑的品格,虽然他是不正常的但它却具有合理性却体现了一种美德 是一种处世的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更要体会这种智慧;阴爻居阳位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不合理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这样,如果只能这样却也能安于这样的话就表明能够内敛自己能够遁世无闷.
当然这只是鄙人的观点,仅供各位方家参考.
题2: 周易里的“中正”是什么意思如题~[语文科目]
“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它的形成,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着密切联系.“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于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般认为,所谓“中和”,它所
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画,次有卦爻辞,最后才有《易传》,从而构成《周易》的完整体系.如果将这几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其中有关“中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卦画的基本要素“—”与“—”,是对日月运行的某种形式的记录;三画的八个经卦,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物.然而这个“天道”不是孤立、异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构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机整体.例如《乾》卦由“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发展过程,象征的便是“君子”或“大人”由隐到显、由穷到达的生命历程.再发展到《易传》,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了.《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有人认为,《周易·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实际上就《易传》的阐述而言,上、下经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其原则是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天道,做到与天无违、以德立世.《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表述,便都是遵循这一原则.
显然,在《易传》看来,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并由此进而提出了“三才”理论.《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人处于天地之“中”,使整个卦符构成天人合一的中和之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异乎寻常地强调,不过是追求天与人的统一与和谐这一根本目标而已.同时,《易传》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认为人道与天道、地道之间是一种同构关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所谓“阴阳”、“柔刚”、“仁义”,就是天、地、人的类比属性.
《周易》注重天人类比、和合的“中和”思想,不仅渗透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无不追求意与象的沟通、情与景的融汇、人与天的冥合,乃至成为两千余年来艺术领域带有普遍性的审美趣味.
其二是“阴阳相济”.《说卦传》曰:“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的核心,也是其“中和”思想的立足点和载体.《易传》把天、地、人统一于“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构成天地、父母、男女等阴阳互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阴阳作为事物的两种属性,既是对立的,也是和谐的.清代思想家连斗山在《周易辨画》中指出:“两美相合为嘉”,就是说,阳与阴乃世之两美,有相感相合之德,阳遇阴则通,阴遇阳则明,这才能达到生命世界的亨通与繁茂.这是《周易》的精髓,也是“中和”美学观在《周易》中最完美的体现.在《周易》中频繁出现的“雨”意象,便是阴阳相济之果的象征.“密云不雨”(《小畜》卦辞),乃是阴盛阳衰失去均衡的缘故;“零雨其蒙”,则是阴阳交合的美善之象.《鼎》卦九三爻辞“方雨亏悔,终吉”,《睽》卦上六爻辞“往遇雨则吉”,意谓只要出现阴阳和合的美好甘雨,就能获得吉祥.
随着后世《易》学的兴盛,阴阳相济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体现得最典型的,便是阐述爻位关系的“乘、承、比、应”之说.每卦六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互相感应,感应的二爻中,如一阴一阳则表示阴阳和合,称为“有应”,否则为“无应”;“乘、承、比”三者,则分别解释相邻两爻之间的关系.而各爻关系的相合与否、预期的吉凶祸福,都取决于阴阳是否和谐.由于在《周易》学说中,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均存在阴、阳二元,所以阴阳相济的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实质上表达的是一种事物和谐共存,以求状态均衡的哲学诉求.
《周易》的和谐均衡理论,既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伦理的总纲,也是古代艺术理论和创作所遵循的总则.八音克谐之于音乐、温柔敦厚之于诗歌、结构匀称之于建筑、布局均衡之于绘画和书法,无不体现出和谐均衡的美学追求,而崇高、狞厉、怪奇等风格,总是受到主流艺术的排斥.
其三是“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执两用中”同时也是后世艺术遵循的美学原则.例如两两对称的美学理念,就贯彻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舞蹈编排、绘画构图、文章修辞、诗歌用韵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更成为儒家诗论的核心主张.(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文学院)
题3: 经常听人说起易经八卦,就是不懂啥意思,
王氏成名轩起名公司 对易经八卦的解析:
儒家典籍,有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易经》被尊称为五经之首.传统理解,这个五经之首的首,是指《易经》的分量与重要性.担当五经之首的《易经》,当然足够重要,也足够分量.同时也指《易经》的历史最早,是最早的历史.
易经八卦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其中乾表示天、兑表示海、离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山)、兑(泽)
题4: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周易自古以来就存在,从伏羲的先天易经到文王的后天易经,这些文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作用?】[语文科目]
易经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 易为六经之首,《易经》在国学经典之中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却是晦涩的、远离生活的,或者就是算命的.那么,易到底是什么?《易经》是迷信吗?现在学习《易经》有什么意义?赵知易老师从《易经》的形成与沿革出发,为我们揭开了《易经》的真实面貌,阐释了《易经》思想包含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谈起《易经》,人们往往就想到算卦和算命,《易经》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用来占卜的,这是因为《易经》离我们年代久远,以至于大家已经不了解它的本质.实际上,《易经》是一套人对自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易传·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最早创卦的基础是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也就是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对自然认知的思想进步.
在《周易》之前,传说中有《连山易》与《归藏易》.从汉易的一些记载来看,这些都是以象数为主,但是现在已然没有文本,只有各种记载与传说.就《易经》而言,什么是“周”?什么是 “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周”?一般认为《易经》是在周代形成故而得此名,我个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之所以称为“易经”,虽然其中也包含有形成于周代的意思,但其本意更应该是周而复始,万物的循环.那么,“易”又当何解?很多人翻译成“日月”,或者从蜥易之变,《说文》中就有“易,蜥易……象形”,又说“日月为易”.
我个人认为,易字上日下勿,勿字通物,即万事万物的意思.易即是表达了以太阳为坐标参照下的事物规律,而易道也是伏羲氏观察日影所创建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文化建立的根本是什么,易的本源是从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变化开始,不断去认知周围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说,日字表示太阳,易学是由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建立的学术思想,物,是万物之意,表示以太阳系为坐标的理论体系架构下的万事万物的规律.以太阳为核心,伏羲氏这种通过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的变化,确定了时空的循环周期.虽然在伏羲氏测量之前,这个周期已经存在,但是我们对这个周期是不认知的.
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迈出的重要一步,即寻找自然的节律性.用什么方法去认知?《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阴阳的方法.阴阳是我们认知、表现道的符号、方法,阴阳不是道,阴阳也在道中.
伏羲氏首先通过木杆观影的方法确定了太阴太阳两极,即24节气中夏至与冬至.两个点的确定使我们对时间的混沌认识发展到清晰认知.知道了这个回归周期有365天,12个月,冬至到夏至及夏至到冬至之间各有6个月.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太阴太阳两个极点的确定是认识周期的开始.两仪生四象,则是通过阴阳运动的圭表现象把两个阶段的过程进行分类,出现少阴、少阳,这就完全对应了24节气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象确定后,伏羲氏在四象的基础上对每一象进行分类,出现了24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人类对自然周期的划分、分类,也是对阴阳量与阴阳性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原本的混沌的时间概念到一个清晰的年、月、日、时的认知,认知过程中体现的完全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量和性的变化,阴阳处在你退我长,消长之间.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这段话是对阴阳运动和阴阳对万物作用的描述.道生的“一”是万事万物已有未有之兆、之机.一个事物可能还未被我们发现,但是其机兆已在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例如手机,这是近些年科技发展的产物,但是生产手机的原材料和条件却是在天地诞生的一刹那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不能违反的规律; “二”就是机缘,一定是在某一个时空条件下有一个人得到外在启示的机缘;“三”则是需要一个实证的过程.这三步才能形成一个事物.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是说明生产灯泡的材料与灯泡的功能是天地本来具有的;二就是爱迪生的创造思维,有了这种思维还需要去验证;三就是爱迪生的实验过程,经过1000多次的实验,最后得到钨丝是最好的材质.可是距离爱迪生的发明100多年过去了,人类在爱迪生的肩膀上继续提高,我们又发明了很多种灯泡材质与灯泡产品.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格物、致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不能缺少的.
万事万物从根本现象来说只有两种,负阴抱阳或负阳抱阴.“冲”实际上就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当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是阳冲阴,反之则是阴冲阳.阴阳定性以后,当量和性质达到事物需要的时候,事物就会自然化生.就像梅花到了腊月,一阳复始后,梅花顶雪而放,必然化生一样,万事万物都是得到其量、得到其性而发展变化的.只要是事物所处在的时空达到了事物需要的阴阳量性,事物就会自然发生.
《易经》通过这样阴阳运动的性和量对天下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对万事万物作出归类,因此8象即是8类,12个月即是12类,24节气即是24类.易是人对自然认知、对万事万物归类的一种归纳的学术.中国人常说“触类旁通”,通过阴阳运动分类,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过程中去定类和分类,看似复杂纷纷的世界完全可达到分类而旁通,通过类去认知要容易得多,也成为学习的方法,即纲举目张.
《易经》不是迷信
《易经》是对我们生活的空间,天地之间存在事物的归类.那么,《易经》是迷信吗?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易经》,不难得出答案.
我认为《易经》的学术可以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物理学,即格物致知的过程.其次是数学,用数学的逻辑和数学的方式来表现天下事物.然后是哲学.人在天地之间要实现更好的生活,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相处和谐.64卦的核心是围绕进德修善,以德行为根本.首先要有爱,爱人,也爱万物,具有厚德载物的精神.由进德修善而达到一种人生最高理想,从而掌握进退之机,达到无豫无忧,乐天知命的人生最高境界.最后是玄学.《易经》在思维方式上是有感应学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很多人认为感而遂通就是迷信,其实不是,用我们现在的科学完全可以解释.感而遂通其实是一种波、一种磁场对应.人作为无线的信息接收体与宇宙事物的波、波段、频率进行沟通,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一样,所达到的结果也未必一样,所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题5: 周易中的中正是指什么
从下往上数,第二爻为下卦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为“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