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中学生缺乏节俭的美德参考作文1000字以上
编辑: admin 2017-25-08
-
4
对于现今的中学生缺乏节俭的美德,本人并不认同。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中学生非常浪费,而且对于奢侈品的追求渴望。慈母手中钱,学生身上机,很多父母都感叹现在的中学生孩子手上的手机贵过本身的手机多倍,而且支出大于收入,担心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其实这想法不够全面,与其他年代的人和年龄层相比,现今的中学生普遍上还算节俭,消费观符合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少数的奢侈就认定中学生缺乏节俭的美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消费观比起某些历史人物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基本上还算节俭。三国时代的曹操在战乱时期筑造铜雀台,召集天下美女创造酒池玉林的环境,简直就是奢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百业萧条的时期不节俭,反而大兴土木建造始皇陵。反观现今的中学生,纵然对于物质渴望,但大多数都不至于在远超出家里经济能力范围地大肆消费。如果现今的中学生回到古代,他们大都不会像曹操和秦始皇般运用大多数资源购买或建造没有实际价值的物品和建筑物,他们的消费观在古代人民眼中是节俭的。
要知道一个人是否节俭,就要探讨他买某样东西需要程度。中学生没有驾照,所以不会买车,更不会买房屋等高等价位的物品。简单来说,中学生的主要物品消费是科技产品如手机等。一位中学生渴望拥有科技产品,并不算是奢侈,反而算是追随科技步伐的趋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拥有手机等科技产品是很正常的事,但很多时候老一辈会觉得手机是奢侈品。这种现象就好比贝尔发明电话后,社会普遍认为买电话不是节俭的行为,电话只有富裕人家才有资格拥有,而过了一代后,家家户户都有电话时,电话就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同样的现象都发生在所有科技产品如电脑身上,所以到了现代,中学生拥有手机电脑等并不算不节俭。
从逻辑的角度来思考,节俭的反面就是奢侈,或深入来看就是把大部分的资源用在非必需品上,而多数中学生的必需消费很明显比非必需消费多。例如一年中学生购买的学业书籍可达上百令吉;每个月上百的补习费一年来可达上千令吉;食物、校服、文具等其他生活必需消费总和下来一年至少需五千令吉。而在非必需消费方面,假设中学生一年观看十部电影、去唱K十次、购买十件衣服,价格一千的手机使用最少三年,总和下来一年的非必需消费还是比必需消费少,并不符合把大部分消资源用在非必需品的行为,如果不是奢侈,就是节俭,所以中学生还算是拥有节俭的美德。
结论来说,中学生基本上还是有节俭的美德,当然这种美德在金钱衡量的时代很难维持,希望家长和老师能继续贯彻节俭的美德在学生身材,让他们成为国家未来节俭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