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So是什么意思-so是什么意思-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瑶族也不例外.
干巴节是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蓝靛瑶特有的一个独特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到了那个时候,上山围猎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天亮时上山打猎.如果打到猎物,大家共享,若是打不到猎物,便会被人取笑.尤其是“门胞”(小伙子)会被“门煞”(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的“门胞”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载而归.下河捕鱼虾的人们也如此.老人、妇女则留守在家,忙于准备年饭,烧鸡鸭,煮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准备春粑粑以及各种美酒.饭后,大家在广场聚集,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高芒瑶族的忌鼠日——老鼠节,这天不能干农活,否则老鼠就会吃掉全部的庄稼.并且家家户户都要打铲子粑粑来吃,因为铲子粑粑色黑如老鼠,吃铲子粑粑就如同吃老鼠;还有一种意思是用铲子粑粑把老鼠的嘴巴封起来,使它吃不到粮食,这样就可以保证那年的粮食夺得丰收.
每年农历六月六,盘瑶族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早晨,每家每户的老人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在烈日下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成了衣物的“海洋”.晒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到了傍晚,全村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
瑶族的传统节日不仅别有情趣,还透露着浓浓的民俗风情.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怎么写?400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
类似问题2: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400字(要江西的)广东的也行\(^o^)/~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类似问题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400字,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1.
寒假生活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快乐寒假已从我眼前飞过,但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在爷爷村敲锣打鼓的那段印象. 大年三十的那天,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气象,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吃完早饭,爷爷就带着我到村里的大桥上,去敲锣打鼓.一去才发现,锣鼓队就差爷爷这个队长没到了.爷爷一到马上就开始了.
“齐个隆咚呛……隆咚呛”呵呵,真好听哟!我在心里随着鼓点的节奏打着拍子,正意犹未尽,一个章节完了,哎呀,再来一次就好了,真想再饱一次耳福啊.我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爷爷,爷爷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又打了一遍.“齐个隆咚呛,齐个隆咚呛……” 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爷爷他们也越敲越有劲,越打越高兴,很快,第二遍也打完了.不巧打小锣的那位叔叔因为家里有事要回去,乐队无法进行了,围观的人也不会,怎么办?这时爷爷说:“我们家后继有人,来!孙女!上!”可我从来没碰过这些锣鼓呀,不过爷爷常说救场如救火,我只得硬着头皮上了.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告诉我:“小姑娘,只要跟着节拍走就行了,不用紧张!”我心里这才踏实点.
锣鼓又响起来了.刚开始,我担心跟不上节拍,不敢使劲敲打,只是慢慢地在心里琢磨着拍子,仔细地听着节奏,生怕因为我一个人的失误而扰乱了全局.爷爷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很快,我随着节拍逐渐熟练了,我就放开手脚尽情地发挥着,铿锵的锣鼓声好象就是在我的心中迸发涌溅出来,我完全沉浸在这喜庆的锣鼓声中了.
这就是我快乐寒假生活的一部分!今年过年我特开心!
2.
在学生眼里,寒假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假期,它似树叶,轻轻一飘就拂袖而去了,它又似小溪,一眨眼就流过去了,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我有过“惊涛骇浪”,也有过“风平浪静”,比如说,大年初一放1000响的鞭炮、十五看放花,这些都属于“惊涛骇浪”,总之,这次的寒假生活太愉快了,让我回忆不止,其中有一件事让我更感到了寒假的愉快—放花.
十五的那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饭准备去看放花,由于迫不及待,我拽着爸爸先去看放花,开始放花时,全村的人几乎都到了,年轻的搀着老的,抱着小的,真是热闹极了!“丝!丝!”咦!这是什么声音?噢!原来放了个“花窝窝”,只见“花窝窝”开始放时,还有点儿害羞,不出头,渐渐地,渐渐地,它又不陌生了,越刺越高,从远处看,它像一个金色的喷泉,“喷泉”衬托得更加美丽,村民们个个仰视,嘴里赞叹不已,这时,“花窝窝”放完了,有个人说:“嘿!咱们的前程就像这花一样,越升越高,所向披靡!”这个人的话博得众人的喝彩,接下来放了一个“降落伞”,这个“花”一开始就不陌生,“嗖!”地像“神舟”五号一样,飞到了天空中,待了两三秒,又“啪!”地一声,在天空形成了一个似降落伞的花,一个个倒载葱地往下跑,这时,又有人说:“好兆头!这预示喜从天降呀!”大人们赞不绝口,小孩儿也拍起巴掌来,又蹦又跳,这个“降落伞”在天空中像飞溅起的浪花,又像无人看管的树木,四处蔓延,接下来又放了一个……
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聪明才智,我想,中国技术就像这“花”一样,越来越高,越来越美丽.
啊!愉快的寒假生活,既漫长又短暂,这也是我小学中最后一个寒假了,我会加倍珍惜,成为小学中美好的回忆.
类似问题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400字—— 写春节的(要肇庆的)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类似问题5: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500字[语文科目]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当想到春节,我便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买春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
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辟天开地的响了起来,整个楼层都回荡着鞭炮声.我躲在远处捂上耳朵,直到鞭炮声 结束,我才敢走到近处看一看.接着,爸爸又拿出一个二踢脚,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踢脚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兴得拍着手,难道真正的火箭就是这个原理发射上天的吗?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我点燃了一个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发出耀眼的火花.
我把手舞动起来,刺花炮跟着我的手臂舞动,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接着,爸爸开始放最美丽的礼花炮.点上火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从礼花炮的炮管中冲上天空,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快到最后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从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烟.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只见爸爸的手和脸被熏的乌黑.我和妈妈看到爸爸这个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说:“都是劣质炮惹得祸,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卖劣质炮了!”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得很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