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时事政治 用政治知识分析 要求用到经济政治文.
编辑: admin 2017-20-02
-
4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海.那南海,就是个天然的大地.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
水的聚积不深,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在屋里的洼地里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在里面飘浮着;放上一个大杯子就要胶着在地上,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那末它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飞就一下子飞起来,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
去近郊旅行的,只带三餐饭,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作百里之远的旅行,就必须筹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知”不知道“大知”,“小年”不知道“大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边有只灵龟,从五百年的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颗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之名流传人间;大家都羡慕他,这岂不是太可怜了吗!
商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
汤问:“上下四方有极限吗?”
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个极荒远的北极地方的北边,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象泰山,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而往南海.生活在小水洼里的鴳雀讥笑它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的飞翔,这也是很愉快的啊!而它究竟是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鸣得意,也和蝉、斑鸠、鴳雀一个样.而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宋荣子不因整个世界的人称誉他而奋勉;也不因整个世界的人诽谤他而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清楚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虽然这样,但他还有未曾树立的.
列子乘风,飘然自得,过了五十天而后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是未曾济济追求的.像他这样,虽然可以免徒步之劳,但毕竟有所依持.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
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另外,庄子“大”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说本文是神文,还因为庄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本文讨论的核心是“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心为形役”的烦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这种交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本文的语言奇伟怪谲,最能代表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下面我们开始 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 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 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点取《庄子》 里逍遥的意味.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这个 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于学佛的人要求解 脱.结果我们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这样 又那样,认为这叫做道.看他一点都不逍遥,越看 越苦.学佛修道要求逍遥解脱,人生既不逍遥又不 解脱,这个人生是很苦的.
《逍遥游》,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 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 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 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 念讲,什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的 累积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 自在.
我们现在首先要对《逍遥游》做一个纲要,大 家要把握这个纲要.《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 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 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 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 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 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 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幺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 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 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 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 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 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 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 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 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 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 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 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不管什么中文、 英文、法文、日文,没有办法表达.语言文字如果 能如实地表达人的思想,那人舆人之间就不会有误 会了.譬如怎么表达哭,只有哭了才晓得,就是这 个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达的东西, 可以转个弯来表达,那就是用比喻来表达.所以世 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于用比喻,释迦牟尼佛 最善于用比喻,如用莲花的比喻等;耶稣也很会用 比喻;庄子也常用比喻.因为有时候不用比喻讲不 出来,譬如我们恭维一个人很漂亮:“你比杨贵妃还 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没有看到过. 不过拿来比喻来说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遥游》 里面有两个大方向,在很多关键的地方用比喻,来 告诉我们人生和修养的方法.哪两个大方向?
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物化”,这是中国文化中 道家的一个大标题.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 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 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 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 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 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 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 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互相变化,而且非变不可, 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物化”.在道家的观念里, 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 是里面的“化”物,受“化”的一个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个能“化”,能“化”的是谁呢?把那 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 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 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 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 的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 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 “具见”,见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 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 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第二个方向就 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的变化.我们人, 可以把自己升华成超人.这个超人怎么变呢?超人 就在最平凡中变.我们做到了《逍遥游》这两个要 点,才真正达得到逍遥.
提到《逍遥游》,整个宗旨说明一个观念,人可 以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自 在与自由,同时也说明,人民人世界不管做任何, 乃至修道,第一个要见地高超,所谓要有远见,才 能有真正的成就.一个人见解不高,他有所成就也 有限,不是讲他没有成就,也成就,也同这个小鸟 一样,腾飞跃个几丈高,在乱草上一站,随风摇啊 摆啊,也很舒服嘛.你要来抓我,“咚”地一跳,就 跳到那棵树上去了,岂不是优哉悠哉.人生的境界 也是如此.所以眼光小,知识范围低,他活了一百 岁,活得很快活,就像小孩子一样,茶杯里丢一片 小小的树叶,或者弄一点黄豆壳壳在上面漂漂,“你 看我的船,开到哪里了?唉哟,开到纽约了,你看 靠岸了,靠岸了.”然后用嘴“呼,呼”地把它吹 动,“嗬,大风来了!”两个小孩子这样可以玩上一 天.他那个境界舆做生意发了一千万美金的财,舒 服的境界是一样的啊.如同爱吃辣椒的人,吃下去 辣得满头大汗,那个舒服境界都是一样.
《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 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 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搏,为什 么叫搏呢?取“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搏 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 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 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 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 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 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 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 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 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 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 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 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 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搏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 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 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 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 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一句话: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 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 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绝云气,负青冥.”
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 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 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 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 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 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 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 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 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也不必向别人 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 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 提.”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
《逍遥游》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 “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变化.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 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 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 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四等人材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现在青年同学要挑起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要对 中国文字特别留意.近年以来,对同学们的文字教 育太差了,差得已经没有办法再革命,因为没得命 了,不需要革了.所以现在要把文化的命根重新培 养起来.这一段很简单,我们很容易懂,但每一句、 每一个字都必须要留意.“故夫”,就是白话文的那 么,是虚字,没有实在的意义.为什么一定要用虚 字呢?古文是要念读出声的,念的时候声音像唱歌 一样,平抑音韵,铿锵朗然,要唱着下去,中间就 必须换气,所以加上虚字,既可以换气,又可以增 加文章的气势.如果不加上虚字,就念不下去了, 那就成了吵架一样,那就不对了.文学境界是柔和、 很美的音乐.所以庄子拖长音韵,那么那么来了, 因此加上了“故夫”.
“知效一官,”注意这个“效”,有些人的知识范 围有没有用处呢?有用处,用处就是成效,效果. 他的学问知识及天生的才能,可以做一个官.官有 大有小,有些人的智能知识,行为效果,当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还可以,但不能当皇帝.历史上 很多人当宰相时了不起,结果给他当皇帝就当不好 啦.有些人做小官,味道真好,做大一点就完啦, 把他压死了.有些人做个公务员,很有效;有些搞 学问写文章的人,如果叫他去修一个坏水管,他会 把事情搞得更糟,他没有办法做实际的事情. “行比一乡,”重点在“比”字.你看庄子绝不 用重复的字,“知效一官”.写古文,写白话文一样, 每个字逻辑思考要清楚,下的定义要准确,下不准 确不行,尤其是写书面文章.绝非新闻报道,马上 机器在动了,下一分钟就要出来,管他什么话,报 道出来看清楚了就算了,反正五分钟寿命,因为大 家看过了报纸就丢嘛.要写流传久一点的文章,就 不能马虎了.
有些人的行为,可以在乡邻里比较比较.我们 到地方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中国外国都一样, 你到一个地方打听一二,哪个人最出名,不管他是 一个绅士也好,流氓也好,他的行为在这个乡村比 起来呱呱叫,真可以做一个领导作用.所以他的行 为可以“比”,在一个乡村里比起来,他是老大,是 顶尖人物.当然在一个乡里是顶尖人物,拿到国内 比起来就不行啦,因为人材更多了.
“德合一君,”古代的“德”字,不光指道德好, 而且一切思想行为,做人做事都好.有的人德性刚 好和皇帝合得很好,他两个在一起,可以搭档二十 多年,如果换了一个人,怎么都用不好.这是人生 历史的经验.你看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有漠高 祖就有萧何,萧何不碰到汉高祖,换上其它两个人 就合不来,合不好.等于男女之间,有的夫妇就配 合得那么好,虽然天天吵架,但是吵得很艺术,没 有他们这样吵啊,就不会过一辈子.你不相信?有 这种人啊,夫妻之间吵来吵去,要是去了一个,另 一个也活不长了.另外找一个来,吵得都不是对象, 吵得都没有味道,打得也没有味道,这就是“合” 的道理.做生意也一样,老板有一个忠心的帮手, 他当董事长就配合得好,假如换了一个,就搞不好 了.
“而征一国者,”“征”,经验,效果.有的人治 理国家当领袖,或者当第二号人物,他的聪明智能 能够发挥,如果叫他下来开小店,他绝对受不了, 他光会大的,小的干不好.
这是“人化”,所以下面庄子加一句话: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每个人的知识境界, “比量”不同,自己看自己都了不起.都像那个小鸟 一样,你大鹏鸟飞那么高那么远干什么?有什么了 不起?我“咚”地一声,就跳到那个树上去了,我 这样还不是也在飞.所以用中国文学来批评就是: “自视甚高”,自己看自己很高.我们拿镜子照照自 己,都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漂亮,越看越伟大, 没有一个人讨厌自己.由此你可以了解人生,人看 自己都很可爱,看别人都是觉得不行,这是一定的. 偶然做错了事,脸红一下,过三个钟头一想,我还 是对的,格老子,一定是他错了. 出格的高人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上面提到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等人材,而且都是领袖 人材.什么叫领袖?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 你看有的人做小老板蛮好,像我有个同乡的朋友, 开馆子发了大财,慢慢他要开大公司,结果不到三 年就一蹋糊涂,什幺都没有了.还有一个人,爱国 奖券中了二十万,我说你要小心啊!可是他一下要 做大生意,还不到八个月,二十万光了,最后还要 去坐牢,所以他的命就是二十万.因此这四等人, 他们的范围就是如此,这些人“其自视也,亦若此 矣.”自视甚高,可是碰到另外一个高人,这个人叫 “宋荣子”.这一类的高人,古代称为出格的高人, 超出了人格范围以内,因为他没有个格,没有范围 可以范围他.“犹然笑之,”就笑这四种人,看不起 他们.
庄子在下面就提倡了一个隐士思想,他不是有 意在提倡.中国文化的道家思想推崇一种特殊的人, 这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特殊,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在 拨乱反正的时代,国家民族到了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这一类隐士,在幕后都起了大作用.《论语》上也提 到,孔子碰到几个隐士,如楚狂接舆等,每个都把 孔子骂得晕头转向,最后孔子只有赞叹一番:“鸟兽 不可以同群”!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对隐士非常崇 敬.什么叫“鸟兽不可以同群”?鸟类是高飞的;它 要高飞就高飞去吧;野兽是生活在山林里的,自然 就在山林过他们的生活.这些高人,该飞的飞了, 该住山的跑了.而我们呢?既不能高飞,也不想入 林,还是规规矩矩在人世间做个人吧!这是孔子捧 隐士的话.而后世儒家就引用这句话,解释为孔子 在骂那些隐士是禽兽,这是完全把书读错了.孔子 只讲“鸟兽不可以同群”,他没讲这些隐士是禽兽 啊!这是后世儒家乱加的,这就叫读书不老实.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也.
这里提出了第五种人格.“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你了不起!喊万岁,跪 下来捧他,他理都不理.他既不想了不起,也不想 起不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骂他、 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这一种人格 很难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孔子在《易经·文言》里对“潜龙勿用”的解释,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就是要有特立独行的修 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可见儒家和道家 思想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庄子的文章笔法华丽飘逸, 汪洋惝恍,显得更美一点,孔子只说了一句,温柔 敦厚,方正朴实.这就是齐鲁孔孟文章舆老庄南方 楚国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定乎内外之分,”“分”是 份量.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幺是心? 他对自己做人的道理看得很清楚.“辩乎荣辱之竟.” 他对于人世间什么叫做真正的光荣,什么叫做真正 的耻辱,看得很清楚.自己遭到了耻辱,绝不因为 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有所改变.生活中钱多了当然很 光荣,倒霉了谁都看不起,他一概不管,因为这个 现象与他本身独立的人格不相干,所以他能辨别得 很清楚.“斯已矣.”这些人了不起啊.儒家标榜的 圣人、贤人、君子就做到了这种程度,庄子也非常 佩服.
抱歉,因字数限制.有点不全.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求庄子的《逍遥游》[语文科目]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类似问题2:庄子 《逍遥游》的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类似问题3: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这里有
类似问题4:庄子 逍遥游[语文科目]
逍遥游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复死或复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yàn):一种小鸟.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shuò)然: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类似问题5:庄子怎样理解?[语文科目]
庄子逍遥游
庄子三十三篇,以内篇居首,内七篇又以逍遥游居首.逍遥游此篇实为庄子思想之代表,同时也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现其态度和为人风格.「逍遥游」三字如何解释?自古各家解说不一,但是与其在字面上作推敲解释,不如从逍遥游本文中去探索其要旨.
逍遥游一文,就内容来说可以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从「北冥有鱼」开始,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都是藉由鲲鹏和蜩鸠的相比,来说明小大的差别.第二部份从「故夫之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是本篇的正文、中心、和结论.第三部份,从「尧让天下於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是藉由前人的故事,或今人的辩答,把第二部份的中心思想,再加以推演和证明.
在庄子逍遥游篇中的许多寓言故事,不直接以明确的文字阐述理由,而藉由外物故事来间接表达其寄托的深远意涵,这也是庄子为文的重要特色.因此我们在读庄子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寓言的主角都是「物」,表现出来的是物性,而寓言的对象是人,呈现出来的是人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切体会其中的寓意,而不能受限於故事本身的描述,如此可能会对庄子的原意有所疏漏.
贰、重要观点
庄子逍遥游篇,为了阐明逍遥之意,举了鸟兽虫鱼等等以为例,并且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归纳出下列四个主要的概念:
一、 积厚与有待
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壮阔的世界?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除了展现「道」的无边无际,而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说是求道的历程.在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积厚」,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有待」,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而自然之道是只能顺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
二、 大知与小知
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猎犬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终於与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
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 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四、 有用无用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藉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麼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参、结论
我们试著从庄子的思想来探讨追究,知道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无限生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所以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遥游列为其中的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显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遥游的叙述中,我们如果以鲲来作为人的影射,水来代表现实世界,那麼鲲的形成,就如同是一个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灵境界的雄伟,而不沈浮於世俗尘埃.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那麼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因为他已有所蓄养,成其与自然相近之体,另一个则是他因为能够待时而动,随著自然规律,自然能与万物融合一体.
大鹏最后能够在天池中逍遥,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同样,我们想要逍遥而游,绝不是想那些小鸠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便自认为是逍遥.逍遥的境界,其最终固然是无待的,无待的真义,不是流於虚无,而是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功夫,仍然必须从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后才能把有待化为无待.而「无己、无功、无名」的功夫,也是必须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可以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可以得实名.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即是在於体认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关於篇中叙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们不可将境界误以为就是方法,而不知庄子逍遥境界的背后,有切实的修练功夫.但这些切实的功夫,在逍遥游一文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散见於其他篇章中,逍遥游只是总纲,想要对庄子思想有全面的了解,仍然要研读体会庄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