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时期,涉及人物和主要内容含义。成语典故..
编辑: admin 2017-20-02
-
4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1、尝:曾经
2、聊:随便
3、贼:毁坏
4、田:种田
5、鞭:鞭打
6、持:拿
【哲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作者介绍: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提示:
常:曾经
聊:随便
贼:毁坏
鞭:鞭打
持:拿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陶侃惜谷 解释
陶侃惜谷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
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
类似问题2:加点字解释:1.问焉以资切磋 资:__________2.交相问难 难:___________3.就有道而正 就:________ 正:_______4.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__________[语文科目]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帮助
2、疑难
3、匡正、端正
4、详细、仔细
类似问题3:如履薄冰:履、 永垂不朽:垂、 深恶痛绝:深、鲜为人知:鲜、空前绝后:绝、从善如流:从、忠贞不渝:渝、 粗制滥造:滥、[语文科目]
履:践、踩在上面.
垂---留传后世
深---深深的,特别的,极端的
鲜---少
绝——没有
从:听从
渝:改变,违背,变
滥:过多不加节制
类似问题4: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三年多难更凭危( )——3.仍 怜故乡水( )4.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 )— —5.谈笑有鸿儒( )——6.可爱者甚蕃( )—加点字分别为1.大荒2.凭危3.[语文科目]
广阔无际的原野 登楼(凭,靠着.危,高处) 爱 这,香气指品德高尚 博学的人(鸿,大 儒,古代的士子,读书人) 多 分别是取自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爱莲说,陋室铭.还全是八上的课文,你是八年级的吧!
类似问题5:解释加点的字 [语文科目]
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