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娱乐资讯>>资讯>>内容

北青快评 | 课文翻拍开辟新赛道:真诚永远是短剧创作的根本

日期:2025-04-21 00:13:31    标签: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据《北京青年报》报道,B站Up主来看苏吧用5个月时间将中学语文课本的部分课文改编为19部短剧,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课本里的“意难平”,剧本精心打磨,团队建制完整,分工明确,收获了近3000万播放量及无数点赞。

随着短视频行业迅速发展,微短剧已然成为一股视听新“势”力。然而毋庸讳言,一些内容高度同质化、拍摄粗制滥造的所谓“爽剧”模式,也严重困扰和限制了微短剧的良性发展。课文翻拍的走红,弹幕满屏“破防”的背后,不仅是对经典的温情回望,更标志着微短剧找到了一条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深耕的新航道,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语文课本作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情感富矿。在微短剧市场深陷“甜宠”“逆袭”“重生”等套路化题材的情形下,经典课文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主题库:从亲情、成长、社会关怀到生命哲思,每篇课文都是独特的叙事切口。“来自童年的回旋镖”,可以很好地链接几代人的感受,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构建差异化内容赛道。

“小时候的语文课文,是长大后的人生”。“来看苏吧”的改编不是简单的文本复刻,而是用现代视角重新解码经典,让“初读不知书中意”的遗憾在短剧叙事中获得“再读已是书中人”的情感代偿。这种创作路径证明,微短剧完全可以跳出“套路化”窠臼,在经典文本的深厚土壤中培育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精品,为未来微短剧在视听领域和课本的深度结合提供了方向。

微短剧的“微”不应成为粗制滥造的借口。“来看苏吧”团队的实践表明,完整的团队建制是精品化的必要保障:从研读几百篇课文的文本筛选,到走访复健中心打磨残障角色的细节;从为一个镜头反复试验行李箱滑行拍摄,到通过人物彩蛋串联起“课本宇宙”,这种对品质的执着打破了大众对微短剧“草台班子”的刻板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将真实生活经验融入创作——李媛以自身经历塑造女主角苏苏,《项脊轩志》改编融入真实老人的故事,让虚构的剧情充满生活的肌理感。

今年,广电总局提出了“跟着短剧看经典”创作计划,这为不少视频创作者提供了思路。重现语文课本经典的精品化探索与其形成共振,印证了微短剧“短而不浅”的可能性,为微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价值深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当行业还在为15秒反转、30秒冲突的“爽剧公式”绞尽脑汁时,课文改编短剧的走红证明,真诚才是创作的根本,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背影》中父亲默默收藏女儿比赛获奖证书的细节,《匆匆》里老人将西湖照片塞进枕头下的瞬间,这些充满“体温”的场景,比任何套路化反转都更具情感冲击力。这种“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对微短剧摆脱流量焦虑不无启迪,为微短剧破解“低俗化”困境指明了方向。

微短剧的精品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价值层面的重构。当“来看苏吧”的短剧想让一些中小学教师引入课堂,当《陈情表》评论区满是“想起姥姥”的留言,这种现象级传播证明,优质微短剧完全可以成为连接课内外教育、跨越代际的文化桥梁。诚如专家所言,微短剧通过“人设反差、关系反制、场景反顾”等手法,让经典课文在倍速时代产生新的解读空间,这种“文化再编码”能力正是其作为文化载体的核心价值。

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微短剧行业正站在关键节点。课文改编短剧的实践启示我们:当创作回归对人性的敬畏、对经典的尊重、对匠心的坚守,微短剧完全可以突破“短平快”的局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开辟新赛道。真正的精品,从来不是流量算法的产物,而是创作者以情感为墨、以匠心为笔,在经典文本上写下的时代注脚。

文/胡欣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汪浩舟

相关花絮

逆火学者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电视剧分集剧情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2008-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逆火学者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4095045号-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