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成语的主要人物.煮豆燃萁( )背水一战( )
编辑: admin 2017-27-02
-
4
煮豆燃萁(曹植 )背水一战( 韩信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 赵括 )投笔从戎( 班超 )七擒七纵(诸葛亮)图穷匕见( 荆轲)凿壁偷光( 匡衡)乐不思蜀(刘禅)
提示:
曹植 韩信 赵高 赵括 班超 诸葛亮 荆轲 匡衡 刘禅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下面成语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 退避三舍 初出茅庐 破斧沉舟 游刃有余 煮豆燃葺 围魏救赵 得陇望蜀[语文科目]
乐不思蜀-刘禅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破斧沉舟-项羽
游刃有余-庄子,庖丁
煮豆燃葺-曹丕,曹植
围魏救赵-孙膑,庞涓
得陇望蜀-刘秀
类似问题2:写出与下面成语有关的主要人物卧薪尝胆( )破釜沉舟( )江郎才尽( )赴汤蹈火( )鹤立鸡群( )乐不思蜀( )凿壁借光(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精忠报国( )闻鸡起舞( [语文科目]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项羽 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刘表 鹤立鸡群——嵇绍 乐不思蜀——刘禅 凿壁借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 鞠躬尽瘁——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轲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皓
类似问题3:下面成语中的主人公是谁?凿壁偷光 纸上谈兵 完璧归赵 乐不思蜀[语文科目]
凿壁偷光:匡衡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 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纸上谈兵:赵括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完璧归赵 :蔺相如
解 释 璧:宝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乐不思蜀:刘禅
【解 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又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鲁迅《月界旅行》:“那麦思顿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事,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类似问题4:求下面成语的主人公杏林春满水滴穿石胸有成竹[语文科目]
杏林春满:董奉
成语典故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六年级上册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7,“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水滴穿石:张乖崖
【典 故】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一个小吏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问他钱从哪来的,他说是从库房中拿的.张乖崖就下令棍棒伺候,那个小吏大为生气说:“才一文钱而已,你就要棒打我.你随便打吧,可惜你不能杀我!”
张乖崖提笔写下判语:“一天一文,一千日就是一千钱了;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木头终究要断;小水滴不断滴石头,石头终究会穿.”说完,拿着剑,走下台阶,斩其首级,到台府报告了这件事.这个故事至今仍在崇阳流传.
胸有成竹:文与可
【典 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类似问题5:下列的成语的主人公是谁?负身请罪 完壁归赵凿壁借光 闻鸡起舞纸上谈兵 乐不思蜀[语文科目]
负身请罪--- 廉颇
完壁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匡衡
闻鸡起舞---祖逖
纸上谈兵---赵括
乐不思蜀---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