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我急需的教案,谁有?-中国世界语出
编辑: admin 2017-27-02
-
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首先,他以“固木”、“浚泉”设喻,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全文主旨.接着,再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使其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紧跟着的,是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转入正题,这里引用历史,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要争取民心.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最后,也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道出了“十思”的内容,也同时说出了“十思”的重要意义,把整篇文章的主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加以叙述.
读完整篇文章,觉得它和其他的一些进谏的文章一样,都是针对君王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提出意见.从古到今,进谏的方法无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怀着不怕死的精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半句也不加多,效果是强烈的,而有是最冒险的,很容易弄巧反倔;而另一种就是婉转地,听起来根本不像是在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罗罗嗦嗦的,却不乏趣味,这种方法相对上一种来说风险要低得多,但效果却不怎么强烈,就好像一碗不苦口的良药.
而魏征用的正是第一种,直言不讳,不能说他不怕死,只是他有把握而已.
而唐太宗也毕竟是一位明君,对于魏征的无礼,他也怀着包容的态度,而且欣然接受了.
所以人们说,唐太宗和魏征是“互文”咯!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 >>五
文章一开始便用了求木长,欲流远和思国安作 类比,作了正反两方面论述.“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和“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表面上既像是给太宗戴高帽,笔下锋芒却直指太宗----既然你身为一国之君,位高 权重,以天子自居,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指出“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暗示太宗应克守前人古训,善始善终.又用了“在殷忧”和“既得志”作比较.“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更有渲染力:吴越这两个世仇之国,水火不相容,但“竭诚”却有如此威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何况是安抚自己国家的臣民呢?骨肉至亲却形同陌路,这在唐太宗登位之前也许算不了什么,因为王孙贵族之间为了争权夺位,拭父杀兄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是迫不得已的.·但登位后的太宗也有了儿女爱妻,若沦落为众叛亲离,这种寂寞未免太残酷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积仁义,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满天.这还不算残忍,更糟的是人民敢怒不敢言,你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民愤一朝爆发,就难以收拾.那么,该怎么做呢?棒随棍上,在第三段,魏征立刻说出“十德”,总结起来无非是以民为本,以臣为辅,谦逊节俭,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其中数广开言路和赏罚分明最难.贵 为天子,难免有点骄贵,广开言路就难免有点逆耳忠言,但又必须赏罚分明.太多君主都是说得中听的就大奖,不合心的就小惩大戒,而且都是人之常情.在做到赏罚分明需要多么大的正视自我的勇气和海量汪涵的胸襟啊.魏征对太宗可谓大胆要求小心进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提醒了太宗要知人善任,才能 垂拱而治,而不用像以往君主那样“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了.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六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一中语文网辑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提示: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语文科目]
谏太宗十思疏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作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
历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治理天下,善始者实多,而善终者却少.难道取之容易而守之艰难吗?原来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帝王对待臣民诚心诚意,一旦得志,便纵情傲物;如果彼此竭诚相待,虽远隔一方心也会在一起;如果远离臣民,即使是骨肉之亲,也形同陌路.如果只是用严刑监督,用威势镇压百姓,就会使百姓外表恭顺而内心不服.时间久了必然会激起民愤.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因为船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要慎重啊!
因此恳请国君接纳臣下的建议:遇其所好,理应“思知足以自戒”,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么,就要克制自己,以安定百姓生活为前提;想到高处不胜寒,就要谦虚并加强自己的修养;担心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就应有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喜欢游乐,就要严格按照国君一年打猎三次的规定;害怕自己懈怠;就应慎始慎终;忧虑自己受到蒙蔽,就要虚心纳谏;害怕谗言和邪恶,就要自身行得正;有所赏赐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乱加赏赐;施行刑罚,也不要因为自己一时怒气而滥用.总之,如果国君您能发扬光大这十点陈述的话,选拔能者任之,择其善者从之,那一定会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自然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情景了.哪里需要您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类似问题2: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希望这能帮助到你ˆ_ˆ
类似问题3:英语翻译如题..如题.是全文翻译...[语文科目]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类似问题4:《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语文科目]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类似问题5: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问题[语文科目]
《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一、直接运用的: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在文中是借鉴古人的论述,从人心向背方面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在课文中指要挑选好的意见采纳(或采用),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文中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
二、灵活运用的:
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其实该成语之前还有“拔本塞源”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意思是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丢弃或毁灭根本.这是从反面表述的.在课文中活用了这两个成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善始善终: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庄子·大宗师》中有“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中也有“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在课文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活用了该成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骨肉至亲:出自《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说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心服口服.出自《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服:信服.意思是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貌恭而不心服”,说明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慎终如始:出自《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敬.意思是谨慎到最后,好象开始一样,即谨慎不懈,始终如一.指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在《礼记·表记》中也有“事君慎始而敬终”.课文中活用了该成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唐太宗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
赏罚分明: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中有“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意思是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其实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僭赏滥刑”一词,“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意思是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只不过该成语是从反面论述的.课文中,“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说的就是要“赏罚分明”,不能因喜怒而“僭赏滥刑”.
人尽其才:出自《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课文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也就是说“人尽其才”,这也是做到十思后的一种理想境界.
劳身焦思:出自《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劳,费;焦,忧虑.意思是劳苦身躯,苦思焦虑.形容人为某事而忧心苦思.课文中“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化用了成语“劳神焦思”,强调君主如果能做到十思,就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而不用忧心苦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