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同 —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 下载-语

编辑: admin           2017-27-02         

    [学而不同 — 《论语别裁》读后感]

    

    最近在读南怀瑾先生写的《论语别裁》,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感慨颇多,学而不同 — 《论语别裁》读后感.几乎每翻开一页,没读完一章,都能让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涌,让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正如论语里所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然而,正是在《论语别裁》的“学而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开始感叹于南怀瑾先生的睿智,感叹于他对《论语》一书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独到的分析.

    看到这句话,就回想起上中学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当时的学生,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只求只字片解,其实只是因为文学修养还不够,自然没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怀瑾说的,文学革命,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命”,如何去“革”?

    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第一”部分,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以为意义再明显不过的“子曰”,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居然还有另外一层完全不同的意思,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有思想,不断地见习和体验,并反省,就是学问.能够从不断的体验反省中经常得到“会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说乎”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欣赏.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并不一定是指空间距离上的远,也有可能是时间.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才兴起的,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美孔子,这个时间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间,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还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在中学时学到这句话就很诧异,如果每个人都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那世间没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势利?其实,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待朋友,有看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国时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们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和打压.

    《论语》,经历了汉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注解统一思想……到当今的大师、教授、专家……拿它说事,其真实面目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读后感《学而不同 — 《论语别裁》读后感》.因此,这也成了孔子思想为再后来的人们说诟病的一个重要起因.

    从《学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们都能明白,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

    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

    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家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我尊重每一位内心纯良的学者大师,没有他们对历史的悉心研究,哪里来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追随高人的脚步.今天是这个声音,我们顶礼膜拜,明天有人出来反对,我们又趋之若鹜,唯其马首是瞻.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从众、迷信权威是给自己内心的禁锢.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记录.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真实的孔子不复存在,唯有思想流传百世.而对他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只能揣测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内心的判断.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学而不同 — 《论语别裁》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初中生(初一)500字《论语别裁 - 学而第一》读后感[语文科目]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类似问题2:观后感和读后感有什么区别?[语文科目]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类似问题3: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有哪些?[语文科目]

      【读后感】

      剖析读后感,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基本上为:感——悟——析——联——结——五大块,其图示为:

      ①→ ②→ ③④⑤→ ⑥→ ⑦

      ↓ ↓ ↓ ↓ ↓

      感 悟 析 联 结

      所谓“感”即读/观的内容或者感点;“悟”,这里特指在对你感受最深,启迪最大的启示/感悟,即观点.“析”,分析说理,举例证明;“联”,即联系社会情况或作者自己的实际,说明不该怎么做或应该怎么做.“结”,即归纳引申.这五者之间的关系为:“感”是“悟”的基础,“析”是“悟”的根据,“联”是“析”的发挥,“结”是对全文的收束.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把关:

      第一, 落实“悟”项.选准感点.独抒新意.供料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因而感点也较宽泛.所悟一定涉及面广.但是,从总体上讲,材料总有一定的倾向,即它要求表述的有一个侧重点.因而,所悟最应该趋向这一倾向或侧重点.只是强调一点.你选择的观点/所悟一定要独抒新意 (因为只有这样,你做的读后感文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要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因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一篇象样的读后感).

      第二, 写好“析”项.读后感的“析”项一定要从材料中走出来,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事例请来,证明自己的“悟”/观点的正确,达到以例证“悟”给读者公理性质的证明印象.不过要注意如下几点:例证要有针对性;例证的选取应有详有略(有一,二个详例为佳);例证的排列以时序,国别序为佳;在例证前要有引入语言,其后一定要有简要的分析,切忌堆砌例子,给人以开例证展览会的错觉.一般说来,此部分的常用手法,初学者选正反对比法为最易.

      第三, “联”项得当.此部分一般要回扣材料,结合作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学生谈学习,工人讲工作.教师说教书育人等等)和社会当前的动向.作出适当的评述重点说明作者自己怎么去做或不应怎么做.

      第四, 扎好袋子.读后感的结尾侧重点在于由此及彼,切勿忘了推而广之,点明观点的普遍意义.但其篇幅最好不超过全文篇幅的六分之一,做到简明扼要.

      第五, 写好过渡语句.段与段之间,各分层之间少不了过渡语言.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好的过渡语应该成为文段的纽带,似“楔子”一样地有机联系文段的各个相关独立的部分,成为全文的“关节”.

      另外,选择好的“题目”也有一定的技巧.对于中学生而言,保险的做法最好选择中心观点作其题目,至于选择论题为题目的做法的也并不为过.只是不要把论题的范围撒大了,以免读者产生作者不理解话题的误解,产生负面影响,以此,作者最加上一个副标题,以明论述的范围.

      以上分析说明,读后感的基本模式可以用上图表示:

      题 目

      感 1, 简述所感 (约定30——40字)

      (一) ↓ (过渡语) (约50字)

      悟 2, 提出观点 (最好是一个判断句.约20字)

      (过渡语)

      3, 联想 (适当分析材料,四言五语) ( 约70字)

      (过渡语)

      (二) 析 例证1

      { { }分析/小结

      正面分析 例证2

      { }分析/小结

      理论证明——结合观点分析

      (过渡语)

      4, 分析举例{ (约400字)

      理论证明——分析

      {反面分析 例证3 }分析/小结

      { } 分析/小结

      例证4

      (过渡语)

      5,回扣材料 (一言两语)

      (三) 联 { (过渡语) (约150字)

      6,联系现实 (七言八语)

      ↓(过渡语)

      (四) 结 7,总结回应 (由点及面,三言两语) (约30字)

      【怎样写书评】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你是否想过阅读最近出的新书,然后就观感写点什么,为此还能获得报酬,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这便是书评.

      摘自:编辑写作

      着手准备

      要想使文章得到发表,你不一定要为已出版的书撰写书评.许多家报纸,包括本地的消费者周报,都很高兴采用当地作家所写的有关本地区书籍的书评,地区性和特色杂志也发表书评.因此如果你熟悉某个特定地区或擅长某个特定主题,你就可以写信向出版社咨询.特别是当你对某书有好感,不妨说明你认为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你尤其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对此感兴趣的编辑会通过电话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应与你讨论.

      开始做事之前,你手头必须有一本想为之作书评的书.你可以写信给出版商的宣传部,说明你想为哪一家刊物写该书的书评.如果该刊物的编辑曾给你回复,表示有兴趣读到你的书评,你应将此回复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发表了一些书评,编辑对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会给你寄来即将出版的书(出版前的平装版本),以答复你致宣传部经理的信.

      开始时,不要为毫无报酬或报酬少而感到沮丧,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我最初发表在本地周报上的几篇书评,每篇的报酬仅有5美元,但后来我将这几篇书评的剪报寄给《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等几家我目前工作的报社.现在我大约一个月写两篇书评,每篇报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还可免费获得精装版图书,书评写完后便归我所有.

      一旦你已为几本书写过书评,再向编辑写咨询信时应附上已发表的书评复制照片,不要担心咨询信发得太多.如果几个星期后你仍未得到编辑的回音,不妨紧跟着再发几封信,信中应说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我的专长是当代小说和有关第三世界的书.其他书评作者可能擅长妇女问题、美国历史、自然、运动、船舶或科学.如果你的兴趣面太狭窄,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现出你很愿意为大范围的书籍作书评.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会列出将在下个季度出版的书籍,说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图书馆仔细浏览这些目录,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写信给编辑时,列出你有兴趣作书评的书籍名单.

      学写书评

      怎样学写书评?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人.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

      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

    类似问题4:《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李开复那面带自信的微笑和颇具激励书名的《世界因你不同》时,便产生了阅读的欲望.恰逢周末休息两天,一鼓劲就不知觉中读完了.

    知道李开复是其与微软的官司纠葛闻名世界.因为工作的缘故,从命令复杂DOS系统开始到windows3.1再到今天使用非常简易明了的windows vista,因此我对微软始终是怀有非常敬佩的心情.我知道正是有了伟大的视窗操作系统才有今天电脑的广泛普及和操作的便利!李开复是在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公司任副总裁,可见其也非泛泛之辈.

    《世界因你不同》书名就已经点出了李开复的不凡成就!因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非凡创新而改变了世界,就像爱迪生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书名除了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也激发了许多科学家及从事技术领域人士的创新激情.

    KF秉承了华人的智慧和勤勉、爱国德行,加之接受的是非常宽松及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他成就应该可以看作是现代西方教育成功的一个缩影.书中除了不少令人捧腹的小幽默、小故事外,更有一位身居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深深赤诚爱国情怀.其实咱们有许许多多的在海外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企业家在功成名就之前就一直牵挂我们伟大的祖国及至有能力有机会了都不忘回报自己的祖国,纵观此书也不例外,有股浓浓赤子之情.一个人的成就、道德情操与其家教渊源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应该为开复的父母亲成功的教育鼓掌.

    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位杰出IT界科学家的成长、成材、成就历程,更重要是可以看到咱们教育的薄弱、不足以及咱们许许多多以垄断经营暴利行业而没有着手未雨绸缪前瞻性、基础性课题研究事业,还有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问题.好像咱们的企业总有些所谓潜规则的东西:小金库、“小”福利、海外考察、、、、、诸如此类的见惯不怪的雾瘴.当看到全球前十、二十大高校排名中国内无一所榜上有名时,真的有些伤怀、也有些滑稽.这些日子不是有全国多少中学校长推荐入某某高校议论吗,敢情还是夜郎自大!可悲夫、可叹夫?难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能在自己的祖国以外才可以成功!?

    李开复11岁离开祖国到美国求学,这源自他大哥的远见和对中国教育的深刻认识.成功人士除了父母开明之外也离不开一位灯塔式的引路人!其实咱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的教育模式,远在孔孟的春秋战国就有因材施教典范,今天的教育格局除了说是急功近利或者说是应试教育之外,其他原由可能就是什么体制啦、历史原因啊、中国模式啊等等.从今天走进公务员考试的百万大军我们不难看出,又是旧时鲤鱼跃龙门的科举翻版.更多的范进们一定会出现,当然肯定还不乏张好古混迹其中.这应该不算正常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一等人才进学术、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型工作或进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可咱们先进反其道而行,一等人才把知识学术运用于权术研究,在全力打造高效“廉洁”型公务员队伍.

    《世界因你不同》是的自传更是表达李开复的从事科学研究思想和看似宽松管理实则非常严谨高效团队的领导艺术魅力!做管理就要当技术型领导,除了管理艺术、个性人格魅力之外更有深厚的技术、学术做支撑.诚实守信、孜孜不倦醉心科学应用也是李开复的一贯作风,所以他才能从卡耐基.梅隆、苹果、SGI、微软、谷歌一路走来,鲜花和掌声总是与之相伴!当看到他在梅隆从教的经历我也想起了中国互联网教父式人物——马云,马云在做淘宝之前也有类似从教的经历,还有新东方的俞洪敏.是不是有过从教时的深入研究(厚积)才有后来的振翅高飞?

    “成功没有绝对的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并把最好的你呈现出来.”

    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李开复,曾先后在苹果、微软、Google这样三家在全球具高度影响力的顶尖IT公司里担任高管,其职场经历本身就构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这样的人一定有其特别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成功履历,他为什么能做到?怎么做到?李开复有什么过人之处?是天赋?是后天努力?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命运使然?这些都吸引众多读者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背后的真相.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自传体才能了解到更多真实的细节,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而石安原本就喜欢读一些成功人士的自传或者传记的.

    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我的理解这段话也是本书的思想主旨:“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这有些象我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段:“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以为,李开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不断做出惊人的选择,而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选择并不盲目,不冲动,都是认真选择的结果,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推动着他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的人应“Lead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这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毕竟,芸芸众生,大都只能是“Liveyour life”的.当然,把“Lead yourlife”作为人生追求目标也是非常好的,这也为什么人需要有信仰的原因(但我们身边太多的人信仰缺失).在这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标准,“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这些都说得非常道理.在这本书里还很多类似的真知灼见,这应该是李开复的人生感悟,从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李开复为何能成为中国大学生的良师的缘由.

    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制作《武林动物传奇》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会经历的,毕竟这些发乎内心,只能解释为天赋使然.那么这些更多是作为娱悦和吸引读者的内容,精彩而远离,对主人公是真实的,对普通读者却是虚幻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太多可供效仿之处——毕竟天才并不是随处可见的.

    但李开复的职场经历对读者来说却是一大笔财富,无论他是在苹果,还是SGI,或者在微软、Google,丰富的职场经历,大量生动的职场经历的描述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生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精彩纷呈而又跌宕起伏,并且可供读者学习和效仿.而他面临每次职业转换时的心理历程变化,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印证了一个道理——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在石安看来,这些正是该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开复(Blog)从小就展示了天才的一部分,但他的职场成功却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勤奋努力.这能给更多的后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道理——不管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对成功的追寻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全书对苹果、微软、Google这样的优秀公司的人和事、工作和生活的详尽生动的描写也会是这本书吸引我们去阅读的重要原因.(

    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李开复,曾先后在苹果、微软、Google这样三家在全球具高度影响力的顶尖IT公司里担任高管,其职场经历本身就构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这样的人一定有其特别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成功履历,他为什么能做到?怎么做到?李开复有什么过人之处?是天赋?是后天努力?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命运使然?这些都吸引众多读者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背后的真相.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自传体才能了解到更多真实的细节,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而石安原本就喜欢读一些成功人士的自传或者传记的.

    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我的理解这段话也是本书的思想主旨:“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这有些象我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段:“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以为,李开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不断做出惊人的选择,而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选择并不盲目,不冲动,都是认真选择的结果,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推动着他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的人应“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这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毕竟,芸芸众生,大都只能是“Live

    your life”的.当然,把“Lead your

    life”作为人生追求目标也是非常好的,这也为什么人需要有信仰的原因(但我们身边太多的人信仰缺失).在这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标准,“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这些都说得非常道理.在这本书里还很多类似的真知灼见,这应该是李开复的人生感悟,从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李开复为何能成为中国大学生的良师的缘由

    类似问题5:书评和读后感有什么区别呀?看似好像都差不多的.[语文科目]

    1.从定义上看: 读后感: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者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2.表现手法: 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 书评则公认有趣而充满智慧,实事求是分析. 3.侧重点 读后感则重“读”后有所“感” 书评则重评论或介绍书籍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