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壮志不言愁,-少年壮志不言愁-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7-02         

    人年轻时就要为壮志留下不屈奋斗,即使最后没有成功,生命也会因追逐梦想时滴下的汗水而闪闪发光.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出自哪首词?最好把原词给我.[语文科目]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关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

      代诗歌选》曰:“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边疆上,还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新选唐诗三百首》曰:“孰知两句说,谁不知到边疆驻守的艰苦,但战死沙场也可流芳后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曰:“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担任过令人羡慕的羽林郎的官职,而且还跟过名将出征,具有实战经验.但现在,他却缺少到边疆去作战的机会.于是,他为了这个而难受起来了:谁能知道这种不能到边疆去的苦处呢?到边疆去作战,当然会有危险,甚至丧失生命,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该是多么地光荣啊!即使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这骨头也带着侠气,发着香味,也就是说,为国献身,必然流芳千古.一般诗人多写边塞从军之苦,而王维此诗独写不能到边塞从军之苦,从而突出为国献身的崇高愿望、昂扬斗志和牺牲精神,使我们在今天读了,还受感动和鼓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按:上引三种解说,各有问题.《诗歌选》的问题,在于此诗中的“孰知”不能解释“熟知”、“深知”;“不”也不能译作“不宜”.

      《三百首》的问题,在于“孰知不”与“孰不知”虽只一字颠倒,意思却迥然有别,不可混同.

      《浅释》的问题,在于“不向边庭苦”这样的句式不能随意析为“不向边庭”之“苦”,因为它不符合古汉语及古典诗词的语言习惯.更何况,上句“初随骠骑战渔阳”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那“少年”正“跟着名将出征”而非“跟过名将出征”——他怎么会因“不能到边疆去”而“难受起来”呢?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疏通“孰知”句!但“孰知不向边庭苦”七字乍看起来很平易,放在全诗中却无论如何也难以说圆满.山穷水尽,只有求助于异文了.检《全唐诗》卷一二八及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皆曰“苦”,一作“死”.由于王维诗没有唐代的写本,原作究竟是“苦”还是“死”,我们今天已无法确认.但细细比较,作“死”则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一个刚上战场的年轻军人,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生”与“死”的拷问.“孰知”二句,正是那“少年”所作出的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抉择:谁知道此番会不会死在边疆呢?纵然死在边疆,为国捐躯,流芳千古,虽死犹荣!

      也许有学者要质疑:此二句连用两“死”字,是否应避免重复?笔者以为,盛唐诗人重意,重气,重势,并不在小处斤斤计较,还没有刻意回避重字的习惯.况且,此二句语意勾连,上句点出一“死”字,下句紧就此“死”字做文章,着重强调,故而重复是必要的,不足为病.

    类似问题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直说意思[语文科目]

    这是描写霍少的,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边疆上,还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

    这句话的争议也很大.

    类似问题3:“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呵,楼主的两个问题跟得挺紧的嘛这是少年行里面第二首.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战渔阳②.孰知③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①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

    类似问题4:少年壮志不言愁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满怀雄心壮志,不诉说一己的愁烦.

    类似问题5:人生留得丹心在,纵死犹闻侠骨香[语文科目]

    只要为了正义而去做事,虽然死了,亦可被后世所敬仰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