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韩愈的《谏佛骨表》及翻译-谏-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7-02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翻译没找到

    提示:

    臣某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韩愈为什么写《谏迎佛骨表》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诃北昌黎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幻年丧父,寄养于堂兄家.读书勤奋,博通六经诸子百家.入仕后,仍国子监祭酒,刑部侍郎.他写文章极有名,主张文以载道,其诗文为当时及后人所称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等齐名.他对于佛教只是主张国家不要过分放纵和鼓励,认为为人君的应当以儒家和纲常伦纪为依凭,不可崇佞佛教.至于韩愈自己,对于佛教在生修养和淳化人伦方面的价值并未断然加以否定.\x0d佛教当中自古就有对于佛舍利骨殖的崇拜,佛经中就有释迦牟尼逝世后,有八国共分其火化的舍利而分别起塔供养的说法《长阿含·游行经》).唐代汉地已经崇拜佛舍利成风,唐初法琳作《破邪论》就说:(佛)灭后百一十六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使于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今洛阳、彭城、扶风、蜀郡、始藏、临淄等,皆有塔焉,并有神异也.法门寺在唐代又因为与唐王室的特殊而享有重要地位,其亿供奉的佛舍利成被认为灵异,太宗李世民曾亲往法门寺瞻仰佛骨,以后高宗、则天武后、肃宗、德宗、宪宗、懿宗有次奉迎佛骨往宫中供养.韩愈谏迎佛骨便指的是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这一次.\x0d这一年,有功德使上奏朝廷,说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牟尼的指骨一节.按惯便应该每三十年一度,开塔迎佛骨于宫中供养,才能保证风丰人安.这里所说的佛骨为佛的一节中指,史载此骨长一寸八分,莹净如玉,以金廓棺盛之.骨藏于法门寺,从隋唐以来,一直受到朝廷重视,据元和十四年(819)敕翰林学士张仲素撰的《佛骨碑》说,太宗曾为之建寺宇,施与重塔.武则天时又以金盒宝函珍藏.中宗、肃宗、德宗等历代皇帝都对之礼敬有加.\x0d宪宗闻奏便下诏,准备于一年前往迎佛骨入禁中供养三天,然后再交京各大佛寺轮流供养.一时朝野为之轰动.据《杜阳杂编》所记载的一次唐武宗会昌灭法以后的迎佛骨活动,是指懿宗咸通十四年的迎佛,但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韩愈谏止而遭贬谪的那次宪宗迎佛.于中可以看出韩愈的担忧和反对是不无道理的.\x0d(咸通)十四年(873)春,诏大德僧数十辈,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百官上疏谏,有言宪宗故事者.上曰:但生得见,殁而无恨也.四月八日,佛骨入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振地.士女瞻礼,僧徒道从.上御安福寺亲自顶礼,泣下口臆.即诏两街供奉僧,赐金帛各有差.仍命京师耆老元和迎真体者,迎真身来,悉赐银碗锦彩.长安豪家,竞饰车服,驾肩弥路.四方挈老扶幼,来观者莫不蔬素,以待恩福.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洒地,至于肘行膝步,断指截发者不可算数.又有僧以区覆顶上,谓之炼顶.火发,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令动摇,而痛不可忍,乃号哭卧于道上,头顶焦烂,举止仓迫,凡见者无不大哂焉.上迎佛骨入内,道场即设金花账,温清床龙麟之席,凤毛之褥,焚玉髓之香,荐琼膏之乳,皆九年诃陵国所贡献也.初,迎佛骨,有诏令京城及畿甸于路傍垒土为香刹,或高一二丈,迨八九尺,悉以金翠饰之.京城之内,约及万数.是时妖言香刹摇动,有佛光庆云现路衢,说者迭相为异.又坊市豪家,相为无遮斋大会,通衢间结彩为楼阁台殿,或水银以为池,金玉以为树,竞聚僧徒,广设佛像,吹螺击钹,灯烛相继是岁秋七月,天子晏驾(识者以为物极为妖)僖宗皇帝即位,诏佛骨于法门.其道从威仪,十无其一,具体而已.然京城耆耋士争为送别,执手相谓曰: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知再见复在何时!即俯首于前,呜咽流涕.\x0d韩愈在所上表中说,一味佞佛不仅不能得福反而会有祸.梁武帝信佛至诚,曾经三次舍身佛寺,又由群臣赎出来,但末了却酿成侯景之乱,结果困饿而死.韩愈认为佛为夷狄之教,帝王应该以君臣父子的伦纪为根本.他称迎佛骨是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无非自取其辱.他批评了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的现状.韩愈《谏迎佛骨表》极大地触怒了唐宪宗,他也几乎为此而招杀身之祸.后因朝中大臣裴度、崔群等冒死求情,才落得远谪南荒,去做潮州刺史.他在奉旨南迁的途中给他的侄孙写了颇为悲愤的一首七律:\x0d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敝事,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南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类似问题2:英语翻译不要罗嗦只要翻译![语文科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876237.htm 自己看内容太长

    类似问题3:韩愈为什么“尊儒反佛”?佛教本身就有很大的害处的吗?尤其是于百姓.

    他认为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因为当时无论上到皇宫贵族还是下到黎明百姓都信仰佛教到了痴迷境界,社会上出现上述这现象他也看出是不是佛陀的境界,佛陀教化人们要慈悲为怀,这显然违背了佛陀的旨意,所以与其说韩愈是“尊儒反佛”?不如说他是在“尊儒悟佛”?

    类似问题4:韩愈写《谏迎佛骨表》是为什么?

    在《谏迎佛骨表》中,韩愈认为,事奉佛陀,希望得福,结果将适得其反.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年),有功德使上奏朝廷,讲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一节释迦牟尼佛的指骨.又据说此塔应每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如此等等.于是唐宪宗下诏,于次年遣使往迎佛骨,入禁中供养三日,然后交京城佛寺轮流供养.此举令朝野一时震动,王公士庶奔走相告,“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面对如此情状,当时刑部侍郎韩愈极为愤懑,乃上表切谏,这就是有名的《谏迎佛骨表》.

    韩愈(公元七六八至八二四年),字退之,原籍河北昌黎,诞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幼年丧父,寄养于堂兄家.从小刻苦研习儒学,不久即通六经百家.踏上仕途之后,他曾担任过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在《谏迎佛骨表》中,韩愈认为,事奉佛陀,希望得福,结果将适得其反.他指出,梁武帝便是因为佞佛,数度舍身入佛寺,结果导致“侯景之乱”,自己也被困饿死,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惨下场.韩愈从儒家正统伦理观念出发,极力反对佛教势力的过度扩充.他认为佛是“夷狄”,不知君臣主义、父子之情,因此是违背儒家的伦理纲常的.他批评所谓“迎佛骨”的举措是“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是自己辱没自己,等等.

    韩愈以惊心动魄的事例,尖刻锐利的语言,严厉地抨击了佛教,极力劝阻宪宗迎佛骨之举,但是这样却触犯了虔信佛教的宪宗皇帝,韩愈差点为此丢了性命.由于一些大臣的担保,才算保住性命,但被贬为潮州刺史,“一封朝奏落九天”.

    类似问题5:韩愈反对迎佛骨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他决定立一个纪功碑,来纪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他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气不好,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文运动”.后来,人们把他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

    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从长安到潮州,路远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被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一路上的辛酸心情,就别提了.

    韩愈到了潮州,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了来,问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有人说:“这儿出产少,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还有城东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条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百姓真被它害苦了.”

    韩愈说:“既是这样,我们就得想法把它除掉.”

    话虽那样说,可韩愈是个文人,一不会动刀,二不会射箭,怎能除掉鳄鱼呢?后来,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读这篇祭文,又叫人杀了一口猪一头羊,把它丢到江里去喂鳄鱼.在那篇祭文里,他限令鳄鱼在七天之内迁到大海里去,否则就用强弓毒箭,把鳄鱼全部射杀.

    韩愈不信佛,怎么会信鳄鱼有灵呢?这当然只是他安定人心的一种手法罢了.

    事有凑巧,据说打那以后,大池里的鳄鱼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当地的百姓认为朝廷派来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见了效,都安心生产了.

    韩愈在外地做了一年官,才又回到长安,负责国子监(朝廷设立的最高教育机构)的工作.就在这一年(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他的儿子李恒即位,这就是唐穆宗.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