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杜甫草堂许一新-杜甫草堂漫笔-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1、 因为草堂是杜甫在饱经离乱之苦、变得一贫如洗之后,在亲友的资助下建造的.在这里,诗人写下了240余首辉煌而不朽的诗篇.
2、 淅淅之雨飘过 那是《春夜喜雨》的淋漓酣畅
3 、(1)“竟”字写出了作者看到伟大诗人杜甫的安身立命之处如此简陋后的强烈震撼之情.(2)“总算”一词写出了饱经离乱之苦、奔波半生的杜甫终于有了自己的暖巢的艰难.
4 、如杜甫《望岳》中“造化钟神秀”一句的“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提示:
6+++++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杜甫草堂漫笔阅读解答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参观杜甫草堂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2.结合语境,品味打括号句子的表达效果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介绍杜甫草堂的来历?4.你觉得[语文科目]
答案:
1、因为作者所见的竹林、豪华的宅门、敞厅式的建筑,全系后人“杰作”,而这些“杰作”,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遗迹的魅力与震撼力,让作者为之茫然.
2、历史遗迹的本来面目或历史遗迹所反映的历史真相.
3、作者看到茅屋时,想到了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4、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他虽身处困境,却能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5、要善待历史遗迹,保持遗迹原貌;不要以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破坏文物古迹的原貌.
这是标准答案,不过您自己最好也思考一下啦,对自己有好处的
类似问题2:杜甫草堂记阅读答案[语文科目]
杜甫草堂(金陶)
①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②我行走在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也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像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③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阴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④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唐.
⑤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⑥这才是你的草堂.
⑦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⑧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⑨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⑩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 选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有删节)
23.走近杜甫草堂,是作者多年的愿望.而真正走近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脚步沉重.(4分)
答:
24.“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文中 “生活的最初状态”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5.阅读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认为此时才真正走近了杜甫?(4分)
答:
26.第⑦段中,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答:
27.联系本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保护文物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4分)
链接材料:
(1)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2)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年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答:
【答案】
23.因为作者所见的竹林、豪华的宅门、敞厅式的建筑,全系后人“杰作”,而这些“杰作”,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遗迹的魅力与震撼力,让作者为之茫然.(4分)
24.历史遗迹的本来面目或历史遗迹所反映的历史真相.(本题3分,符合上述意思得3分,如答“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环境”得2分)
25.作者看到茅屋时,想到了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本题4分,每点2分)
26.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他虽身处困境,却能胸怀天下,心忧黎民.(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27.要善待历史遗迹,保持遗迹原貌;不要以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破坏文物古迹的原貌.(本题4分,意思对即可)
类似问题3:杜甫草堂记[语文科目]
杜甫草堂记(金陶)
①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②我行走在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也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像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③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阴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④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唐.
⑤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⑥这才是你的草堂.
⑦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⑧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⑨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⑩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 选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有删节)
23.走近杜甫草堂,是作者多年的愿望.而真正走近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脚步沉重.(4分)
答:
24.“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文中 “生活的最初状态”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5.阅读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认为此时才真正走近了杜甫?(4分)
答:
26.第⑦段中,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答:
27.联系本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保护文物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4分)
链接材料:
(1)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2)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年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答:
(2005年泰州市)
【答案】
23.因为作者所见的竹林、豪华的宅门、敞厅式的建筑,全系后人“杰作”,而这些“杰作”,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遗迹的魅力与震撼力,让作者为之茫然.(4分)
24.历史遗迹的本来面目或历史遗迹所反映的历史真相.(本题3分,符合上述意思得3分,如答“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环境”得2分)
25.作者看到茅屋时,想到了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本题4分,每点2分)
26.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他虽身处困境,却能胸怀天下,心忧黎民.(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27.要善待历史遗迹,保持遗迹原貌;不要以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破坏文物古迹的原貌.(本题4分,意思对即可)
类似问题4: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类似问题5:关于杜甫草堂的故事[语文科目]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 草堂内杜甫像
《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