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石钟山记》的点评?-石钟山记整理-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石钟山记》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记游的文章,它是一篇以(议论)为中心的游记,借(游记)来(说理),是一篇带有辨析性质的文章.
《石钟山记》第一段写(质疑石钟山命名缘由),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 ),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三段(写得出的结论),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石钟山记的赏析文章的分析[语文科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646.html?wtp=tt《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课文研讨
一.内容和结构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类似问题2:《石钟山记》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记游的文章,它是一篇以( )为中心的游记,借( )来( ),是一篇带有辨析性质的文章.《石钟山记》第一段写( ),采用(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写( ),采用[语文科目]
《石钟山记》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记游的文章,它是一篇以(议论)为中心的游记,借(游记)来(说理),是一篇带有辨析性质的文章.
《石钟山记》第一段写(质疑石钟山命名缘由),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 ),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三段(写得出的结论),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是课堂笔记,辛苦打出,一定要选我啊
类似问题3:关于《石钟山记》.请问.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原文回答)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原文回答)3.苏轼在本中对李勃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原文回答)是苏轼[语文科目]
(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类似问题4:《石钟山记》整理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类似问题5:石钟山记怎么背
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搞懂文章的意思,熟读强记,凭你的聪明才智很快就能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