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其究竟为何意?-空既是色-

编辑: admin           2017-23-02         

    色即是空’之对句.即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大正8·848c)∶‘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谓五蕴与空是不异,而且相即.《华严法界观门》云(大正45·686a)∶‘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中略)要由真空即色,(中略)故令断空不即色.’此并非是析色见空,乃是由于体达色之当体即空,故言空而不意味断灭,也就是即有之空方名真空,然而此真空既‘即有’,故必亦不异于‘有’,空即是有,故说为空即是色.

    ◎附∶印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录自《妙云集》下编{1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赏识他的圆融,却不大注意佛经的完整意义.忽略了这是阐明‘五蕴皆空’,而归宗于‘诸法空相’及‘空中无色’的.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修证问题.如专在即色即空的理论上兜圈子,就会不自觉的横跨了一步.

    ‘色(受、想、行、识,此下以色为代表,总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应先理解,‘色’与‘空’所代表的意义.‘色’等是我们触对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现象的世界.被称为‘自己’的身心组合,认识到的境界,就是‘色’等,这就是当前的现实.然而,这是众生的现实;如老是这样,将永远的迷惑,永远的苦厄,永远不自在的活着,不自在的死去.这是佛法所确认的人生大问题.学佛法,是要在这当前的现实(五蕴)中,如实觉照而得大解脱(度一切苦厄).无论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为修证是有超越常情的体验的.究竟的体验内容,是一般心识所不能意解与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语言文字所能表示的.这是什么都不是,连‘不是’也说不上的.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怎么也说不明白的.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说明这个,而只是就众生的当前现实身心,指示,引导,使学者在修持的过程中,离却颠倒、错乱,而趣向,临入这一如实的境地.在离却颠倒错乱的修持中,佛是常以‘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厌’、‘离’、‘灭’、‘舍’等来教导的.在修持中,以脱落常情迷执而实现出来.所以在无以名之,强为立名的情况下,就称之为‘空’,‘空性’(也称无相、无作、不生灭等).古人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以空为空,那早就误会了.空,可说是符号,表示那众生所无法思议的,而可经空无我的观照,而如实体现的境地.这样,当前的现实(五蕴,可能的体验)空,在我们的意解中,对立起来.世间学者看来,这是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体,形而下与形而上.在佛教中,相与性,事与理,也都在理论中对立起来.如病眼的见虚空有华,明眼的见虚空明净∶将空花与明净,对立起来而说同说异,虽是免不了的(众生就是欢喜这一套),而其实是不必要的.

    现实的‘色’(蕴等),可能实证的‘空’(相、空性等),如寻根究柢的说起来,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词来表示(约义不同,在说明上就有多少差别),那就是‘虚妄’与‘如实’,‘生死’与‘涅盘’,‘世间’与‘涅盘’,‘有为’与‘无为’,‘缘起’与‘寂灭’.如从‘能’边说,那就是‘无明’与‘般若’,‘无明’与‘菩提’了.‘空性’,圣者们的体证,是有浅深的;而为一切圣者所共证,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经上说∶八地菩萨智证无分别性,是二乘所共的(《华严经》).二乘若智若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般若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法华经》).就现实‘五蕴’而体证‘空相’中,表现为大乘菩萨的,不只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是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证入的.‘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观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说明上,这是与二乘的差别所在.这是事实,是佛教界的事实.被称为小乘的圣者,观‘五蕴’而证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于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倾向于离五蕴而入空,离世间而证涅盘.从而作体系的理论说明,那就生死与涅盘各别,形成两项不同的内容.基于这种意解,而形成圣者们的风格,不免离世心切,而流露出‘遗世独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这在佛教中,可说是圣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证入的圣者,觉得迷悟虽不可同日而语,而迷者现前的五蕴,圣者现证的空相,决不是对立物.观五蕴而证入空相,空相是不离五蕴,而可说就是五蕴的;就是五蕴的实相,五蕴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见的明净虚空一样,与病眼所见的,决不是对立物,而实是病眼所见的,那个空花乱墬的虚空的真相.没有离五蕴的空,也就没有离空的五蕴了.这一类圣者,就是被称菩萨的.依蕴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内在’的.真理是不离一切而存在.基于这一特质,自然倾向于即俗而真.由此而发为理论的说明,那就‘世间即涅盘’,‘生死即解脱’,‘色即是空’,‘无明实性即菩提’了.基于这种特质,而表现为菩萨的风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离世间而’.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色既是空.什么是空?什么是色?最好具体点[语文科目]

      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就成一个场.如要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因为有个磁场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质.一切原子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着,一点物质性都没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重是颗粒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中,你把它们封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空.这些是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空了.这个是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飞跃的前夕.同时,电脑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体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电脑可以代替人的脑力,电脑可以替你查资料,给你计算,我写了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电脑去翻就会很快,电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点著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东西的动相.现在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通通都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你我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万多里,你在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这么个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自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小乘证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http://www.jingtu.org/wnz/xjls.html

    类似问题2:佛曰:色即是空,.可是我还是很.怎么办?

    阉掉就不会烦恼了~

    类似问题3:空既是色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空既是色色既是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类似问题4:为什么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呢?色与空有什么的联系呢?佛家里说的这个与现实的生活有关系吗?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也就是观音心经.全文如下: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文版-略本)

    Heart Sutra in Chinese

    唐朝玄奘法师汉译版.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全文注解如下:(以上是在下面摘出来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分别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盘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即无生死恐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竟涅盘.涅盘者.梵语摩诃般涅盘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咒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者.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阿弥陀佛!

    类似问题5:"色既是空,字好象没写错吧?[语文科目]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给分啊!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