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金考卷七年级上册答案语文-飞蓬卷尽塞云寒-
编辑: admin 2017-23-02
-
4
飞蓬卷尽塞云寒,战马闲嘶汉地宽.万里胡天无警急,
一笼烽火报平安.灯前妓乐留宾宴,雪后山河出猎看.
珍重新诗远相寄,风情不似四登坛.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七年级上册 语文 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答案.记住是答案哦试卷[语文科目]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 D;
3、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案
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 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 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 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 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25557.html?si=7
类似问题2: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语文科目]
一)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 ②离开 ③用 ④于是,就
2.C
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cè shě qì
类似问题3:文言文阅读 幼时记趣[语文科目]
我们的答案没撕,你要哪一道?
7.(1)白色的(2).喜悦的样子(3.)把……当做……(4)鞭打,用鞭子打
8.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9.(1)定目细观,观之出神,从儿童的眼光来细致观察;(2)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移情入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联想和想象.
10.(1)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歌“之”代“昂首观之”的景象.(2)果:果真,真的.强调了想象情景的逼真.说明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象与联想.(3)以丛草为林,以土烁凸者为邱.
……
类似问题4:一般考什么课外题(例如:名著知识,文学常识,课外文言文,阅读等),(例如:名著知识,文学常识,课外文言文,阅读等),要细一点[语文科目]
前面有占一部分是课内的题(课内填空、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或解释、古诗默写或填空等).还有基础的选择题(这个只有两道左右).课内的题占的分值不算多,但也不少.基本上要背的记的都熟了没什么太大问题.
然后就是阅读,这个占的分最多,失分也最容易.平时多练点阅读题可能会比较好.另外就是要多看点课外书,增加阅读量(比如说读者之类的杂志,我那时考试就出了一篇那里摘的文章)
然后就是作文,作文一般占30分左右,具体的就不多讲了.
还有就是最后的课外文言文,这个一般都是附加题,如果分数不到满分,这个是可以补上去的,一般都是10分左右.(题目也都是解释和道理的理解)
大概就这样,打了好久才打出来的.
类似问题5:搜索半天没搜到,气死我了,西冷出版社的,BBC的,是初级文言文,上篇,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2文什么明习字(中间那个字不认得),13迂公修屋14.指鹿为马15.杯弓蛇影16.郑人买履[语文科目]
版本1
[编辑本段]
原文: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茸.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茸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译文
[编辑本段]
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情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和儿子(文言文中的妻子解释为妻子和儿子.)东躲西藏但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边喊边骂,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是怎么当父亲的?怎么当丈夫的?”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把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寓意
[编辑本段]
这个故事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的人.
版本2
[编辑本段]
原文: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迂公急呼匠葺治,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拆了工费也?”
译文
[编辑本段]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间)多次移床,终于没有干的地方,妻子儿子交替着骂.迂公赶忙叫来工匠修理,劳作花费实在辛苦.修好屋子,天忽然开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顶)叹道:“命运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没有雨,岂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
寓意
[编辑本段]
这个故事同样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