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 形而上在西方的哲学中,何为“形而上”.然而,

编辑: admin           2017-23-02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批判传统的哲学本体论;叔本华尼采打击的是理性本体论.

    提示:

    形而上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见解,我国严复根据“形而上者之谓道”,翻译成为形而上。

    可以看百度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7583.htm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形而上”是什么意思?[语文科目]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类似问题2:什么叫“形而上”?[政治科目]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气”(《周易·易传》)

    形而上只能作为思想的对象,形而下则是感官的对象.

    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后来一个人把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诸篇》)翻译为《形而上学》.

    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实际就是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类似问题3:在中国形而上学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意思,为什么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被理解为“形而上”的学术研究[历史科目]

      在西方,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另一种称呼.但直至黑格尔,给形而上学重新赋予一个意义,因他提出了辩证法,就把以前那些僵化的方法论称为形而上学.

      在中国,所谓的"形",就是具体的器物,形而上当然是超出器物之上的更高层次了,那就是精神.形而下就普通器物范畴之内的,不上档次的.《周易大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张载注为:"形而上者是指无形体者,形而下者是指有形体者."

      对形而上学概念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它的指向.普遍以为,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我国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马克思也是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吸取的辩证法,所以,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也继承了黑格尔的意见,也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论.这是所有教科书上的通用解释,这也是黑格尔的解释,是从辩证法的对立面做出的解释.黑格尔为了说明辩证法的发展性质,于是将形而上学拿出来作为对立概念加以驳斥和批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黑格尔为什么要将“形而上学”这个词拿出来作为辩证法的反向概念呢?或者说,“形而上学”为什么会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这样的概念呢?这叫要从“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起源说起了.

      “形而上学”是中译文,这个词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因为这个词是亚历士多德的一本书的名字,是在他写完《物理学》之后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后”,所以,“形而上学”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后物理学”.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的,具体的,是有形的实体,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东西,是脱离实体的意识方面的范畴.所以,“形而上学”就是脱离实物而学问.那么,抽象的,脱离实物的学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所以,“形而上学”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学”.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形而上学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简称本体论.所以,当时的“哲学”这个概念也就是本体论的意思,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那么,为什么“形而上学”表示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论呢?因为形而上学产生于物理学之后,当时的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和星体的学问,所以,以物理学也就是自然为基础产生的形而上学是以单个物质个体为研究对象,还谈不上什么联系和发展,自然也就衍生成了“静止的、孤立的”方法论了.

      然而,只仅仅是形而上学概念的由来而已,并且,随着当今物理学的发展,形而上学这个词已经不再与物理学有多少联系了.它更多的表示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概念中了.我们知道,形而上学的观念来源于古典物理学的局限性,那么,为什么现代的人在学习更多知识之后,还会有形而上学的倾向呢?或者说,为什么人类在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形而上学较辩证法更容易形成呢?

    类似问题4: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上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理论依据,专著[历史科目]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

    “上”“下”当然不会有争论,“形”上“形下”之分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大体无异,但是何谓“形”,却无深究,“形”即不是道,也不是“器”,而是两者的中间,但也不是一条明确可用的分界线,没有这个“形”,当然无从论上下了,但是我们先人却没有直接说出“形”是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把“形”作动词便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学术理性,“形而上学”一词也就是中国理性在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上最贴切的表达,这是近代中国学人在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后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活化.在这种理解上,“形而上学”即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学术活动,就是说中国的学术思想(即中国思想在学术方面)是以阐释的观点和方法从事工作的,“形而上学”熔铸了思想、观点、方法和结论于一身,是中国的学术典范,这是一种没有先入之见的实事求是的理性,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它区别于西方理性的从前提出发的演绎方法,中国的形而上学是自身阐释的,它同时是自身的元学,所以它是自足的,无矛盾自我完成的,所以它也不会有“哥德尔不完全定律(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的灭顶之灾,它自身不是一个定律,某个理论,甚至不是一种即成的思想则范,而是人的理性自身,所以你也不能用科学证伪之类理论来捕获它,因为你无法去证伪理性,你无法证伪你自己!“我思故我在”就是不可怀疑的,但笛卡儿和笛卡儿之后,西方理性只有这种灵光乍泄、绝响无回的一瞬,当然中国思想自身是不能形式化的幽灵,所以说,儒学站在科学的肩膀上,就是因为儒学是中国思想的具体化即学术化和社会化,它的阐释精神和阐释学方法形成了它的自身,在现代化潮流中它也将通过科学的自身元学化贯彻到科学中去.

    “形”是中国的“形面上学”的表达核心,宋代的理学家由没有把握住对“形”的本义的理解,因此在对“气”“象” “器”等概念的争论中无法形成一致意见.在“形而上学”的这种真正的本义理解上,“形而上学”也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自为元学的真正哲学——元哲学,而不是永远无法逃脱被定义宿命的“哲学学”,由于“形而上学”一词还在不同的其它意义下使用,因此用“形而上学”代替“中国哲学”一词反而不方便了.也不能将本文中的用法简单引据用于其它情况中去,否则就是违背了“形而上学”,而这正是将西方学术方法套用于中国学术所产生的诸多混乱的原因.比如你不能简单地推论说中国哲学是非逻辑的,你当然可以逻辑地思考一个客观对象——这正是西方理学的精粹,但你无法把逻辑运用到逻辑本身——这正是现代逻辑和数现逻辑赖以生存但也无法逃脱的立身之地,逻辑学自身无明的麻烦是无法与中国哲学的透明性来相比较的.

    形而上学(作为参考)

    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 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 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词源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得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 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概念的演变 形而上学作为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又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藉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它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16~18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经院哲学受到批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更趋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学”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培根,F.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观念.在18世纪法国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指研究非物质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G.W.F.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上使用的动力主要是水力、风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着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造成了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期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对世界各部分的认识上,形而上学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要正确些.没有对自然现象分门分类的精确研究,要建立起揭示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60页).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当19世纪研究有机体活动发展过程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生理学、胚胎学、地质学等新兴的专门科学产生之后,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

    类似问题5:什么叫形而上的错误[政治科目]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由此产生错误的看法、观点吧.

    说白了 就是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不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矛盾的,因此不能辩证的看待分析问题!

  •   4
  • 相关文章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初级经济师考试
    执业医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AP考试
    CCIE考试
    营养师考试
    bec考试
    gre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