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急用!感激不尽!-感激不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2000年
世界
一,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二,美研制出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六,科学家发现存活了2.5亿年的细菌
七,法国实施基因疗法首获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两种能遏制整合酶运动的物质—二酮酸抑制剂的化合物家族成员.试验表明,它们能阻止艾滋病毒遗传物质与人体白细胞遗传物质相结合.
九,美科学家研制出分子开关
我国
一,袁隆平主持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
四,上海有机化学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质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九,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
2001年
世界
二.科学家发现RNA(核糖核酸)多才艺.
它不仅是遗传物质的信使,还能执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学家去年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发现了类似的"RNA干扰"现象.3.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质信息之间的生化连接.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另外,还有6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在2001年被测定.
六.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里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七.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特效"智能炸弹"出现,专门对付致癌的明确生化缺陷.该药能抑制与某种白血病有关的缺陷酶.
我国
二,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中国卷"完成图的覆盖率从90%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
三,我国首次独立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四,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
保存种质资源数量处于世界第一,长期贮存的种子数量达到33万多份.
六,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七,我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
《中国澄江化石库中发现新的后口动物门》,并将这一奇特的绝灭类群命名为"古虫动物门".这是《自然》杂志近年来第6次公布舒德干等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这一重大前沿领域的系列性科学发现,为全面,准确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属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证据.
十,我国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为今年最重要的新发现.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7.发现有助于实现人体生物钟调节的新型光敏细胞;
9.开发出拍摄细胞三维图像的新技术;
我国
1.中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7.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
三,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十四号,七号,六号和Y染色体.
六,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美国).
八,干细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新发现对研究生殖细胞发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许会有帮助.
我国
二.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
三.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十.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2004年
世界
4.韩,美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10.以,美科学家研制成能够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
我国
8.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跪求近两年生物科学的新成就?[生物科目]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个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得,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虽然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
对生物体内RNA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界和医学界无可争议的热点.曾有科学家形容:这是一个RNA时代的到来.而这样一个热门领域的产生,源于1998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将双链RNA导入线虫基因中,并发现双链RNA较单链RNA更能高效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他们称这种现象为RNA干扰.他们的这一发现也促使后来的科学家认识到,生物体的基因转化的最终产物不仅仅是蛋白质,还包括相当一部分RNA.
“幕后使者”左右基因沉默.有人这样比喻:DNA是电影胶卷,RNA是放映机,蛋白质是在银幕上播放的电影.那么,放映的过程就是“基因表达”.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总体上看,当代生物科学主要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仅通过生物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来说明.
生物工程方面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如DNA、蛋白质、染色体、细胞等,从而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生物工程在近些年来迅猛发展,硕果累累.
生物工程在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长期以来,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提取和研制的,这样的疫苗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价格昂贵.现在,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将乙肝病毒中的有关基因分离出来,引人细菌的细胞中,再采用发酵的方法,或者引人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再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就能让细菌或哺乳动物的细胞生产出大量的疫苗.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乙肝疫苗以外,还有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已经问世.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基因水平上对人类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科学家们正在探求的另一个重大课题.为了弄清人类约10万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美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这项研究已经成为国际间合作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生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更为诱人,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人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转基因鲤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种.
生物工程在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终将枯竭,目前全世界已经面临着能源危机.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开发新的能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生物工程开发生物能源.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植物新品种——“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秆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色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中的不同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细菌来分解,科学家就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了“超级菌”.这种“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细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生态学方面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已经成为人类谋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运用生态学原理,我国推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批生态村、生态农场和生态林场,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例如,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从前是个穷地方,生态环境恶劣,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结构单一,粮食产量很低.70年代中期,小张庄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整治土地,兴修水利,大力营造防护林,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张庄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林业的同时,还利用当地的饲草资源和鱼塘,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为农田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从而改良了土壤.这个村还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沼气,发展沼气能源.沼气池的渣液用来喂养鱼,塘泥肥田,从而建立起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上面举例说明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当然,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远不止这些.除了在生物工程和生态学领域以外,生物科学在其他许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向人们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例如,脑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这不仅对脑病的防治和智力的开发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研究生物计算机提供理论基础.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研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等等,也都获得一系列的成就,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由于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生物科学将是21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
类似问题2:生物学最新成就求6则以上最新的生物学成就的具体内容...不要一词代过(最好说是国别,科学家名,成就内容,有何利用,成就获得奖项)谢谢[生物科目]
最新生物学研究成果
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发现
在对果蝇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证实了一种造成Alzheimer病人伤害性脑斑块积累的蛋白实际上是一种分子运输系统的重要部分,在脑中作为蛋白运输的信号.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这种称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可导致脑运输通道的阻碍并最终神经细胞死亡.
这一发现是描述APP运输作用的第一批数据,而且对于Alzheimer患者脑内蛋白的细胞间运输功能,此提出了一个关于β-淀粉样蛋白的伤害性斑块沉淀物的新假说.
这一发现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医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细胞和分子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结果发表于11月8日的Neuron 杂志和12月6日的Nature杂志.
“虽然这还只是对APP轴突输送和β-淀粉样蛋白产生部位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们的工作对Alzheimer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针对β-淀粉样蛋白和APP运输” Goldstein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APP产生β-淀粉样蛋白的机制.”
他还说,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β-淀粉样蛋白,但是只有神经系统会被这种蛋白伤害.“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神经元易于被APP损伤的原因.”
虽然科学家已经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块产生于β-淀粉样蛋白,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种蛋白是怎样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里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的.
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结果中,Goldstein领导的小组描述了APP与一种轴突内物质转移信号的关键酶之间生化反应第一个证据,这种酶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在轴突内进行长距离的物质传送.
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蝇作材料,确定了APP在轴突运输中的关键作用.缺失APP会导致轴突物质运输功能的丧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实验中,当他们在果蝇体内引入了过量的APP,则轴突系统则阻塞并死亡.
在他们最近的Nature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组用一个小鼠模型鉴定了决定分子移动的运输系统——被称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这些酶也作用于APP 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的过程中. 这一过程发生于轴突运输过程中细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
“一旦产生了β-淀粉样蛋白,轴突运输就可能被阻断,” Goldstein说,“我们认为这种阻断可以看作运输通道阻碍和神经元死亡的标志”.(基因潮)
二、追踪病原体:新的数据库开发成功
Cornell大学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系的学生联合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的软件和数据库,用于追踪和比较细菌的遗传印记和特征病原体追踪软件使得从事追踪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学家进行冗长的菌株对照程序的耗时,从原来的几天或几小时缩短至几分钟..
“在进行病源体追踪以前,实验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库和两种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说道:“我们寻找工程和计算机系学生合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虽然目的明确,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将这些想法组合起来.”
“在进行病源体追踪以前,实验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库和两种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说道:“我们寻找工程和计算机系学生合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虽然目的明确,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将这些想法组合起来.”
该数据库的新颖之处在于使菌株特征比较和分子亚型影象(DNA指纹技术)变得更简洁,研究者可以使用这种工具从不同实验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亚型数据,来分析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并总体评估细菌的生物多样性.
在1999年Wiedmann首次应用他的原始数据库从而协助降低了李斯特杆菌病爆发的死亡人数.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间,全国有100多人因为食用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见杆菌污染的热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确定了疾病爆发的原因,结果污染的热狗立即被禁售,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踪的早期版本发现15个样品中有7个具相同的遗传指纹,这意味着这7个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杆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纹技术以后,他们才认识到了所寻找的菌株.
Wiedmann实验室开发新的数据库的学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开始组织了数据库所需要的病原体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区带DNA序列及其显型特征,然后与开发该软件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团队合作,建立了网络服务器,并发展了软件的图象识别能力.
项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说该程序还不能转移到多台计算机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较困难.但在过去的一年内,Chung和Cornell大学已毕业的学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级学生Mike Bohlander,已经极大的改进了该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网络服务器上安装并能处理大容量的数据和查寻.
数据库中含有数以千计的指纹数据,及食物污染病原体,酸败有机体及其他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假单胞菌,弧菌,溶血链球菌,乳酸菌的数据.为Cornell 大学“世界冠军机器人足球”团队(RoboCup)开发过图象识别软件的99级计算机系学生Thibet Rungrotkitiyot,开发了病原体追踪的图象识别软件,为不同菌株遗传印迹进行图象比较.
病原体追踪软件的编程是由计算机系2000级学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级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库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员开发.项目经过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国农业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
母爱来自恐龙?
2004年09月21日15:33 国际先驱导报 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最新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显示,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恐龙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恐龙灭绝后,类似于鳄鱼这样的爬行动物以及鸟类,对自己的后代都有本能的关爱行为,它们孵育和喂养自己的子女,并为自己的子女挡风遮雨,保护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学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这种养育行为是从爬行类和鸟类开始独立进化的,还是继承自它们共同的祖先——恐龙? 最近,中美科学家所做的一项联合研究对动物养育行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们所利用的正是中国辽宁发现的一处非常奇特的恐龙化石遗迹. 中国有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在中国的内蒙、辽宁、广东、四川、河南等省都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群.这处恐龙化石遗迹是辽宁省农民发现的,恐龙化石现在保存在大连自然博物馆. 这处恐龙化石遗迹的主角是一个成年鹦鹉嘴龙,但令人称奇的是这只成年鹦鹉嘴龙的周围蜷缩着34只小鹦鹉嘴龙,这处遗迹将一幅舐犊情深的场面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生活在1.25亿年前的一个恐龙家庭,而不是35只互不相干的恐龙凑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参加者之一,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戴维·瓦里基奥教授说,“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这项发现显示,这种关爱行为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本能,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它们的祖先——恐龙.” 鹦鹉嘴龙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亚洲东北部,也被称为“鹦鹉蜴”,因为它们有着鹦鹉一样的喙.鹦鹉嘴龙强壮、敏捷,用两个后腿行走,以坚硬的植物枝干和果实为食.这处化石遗迹保存的相当完好,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分离的骨骼,这表明当时这些恐龙是在活着的状态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们死亡的姿态并不是像通常那样侧卧在地上,而是直立并且头向上伸着.当时发生了什么,让这35条鹦鹉嘴龙定格在这一刻? 有人猜测是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掩埋了这些恐龙,但戴维· 瓦里基奥认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会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场景.他更倾向于当时突然发生了塌方或洪水,使这一家子恐龙顷刻之间就被埋葬,直立并向上伸着头的化石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当时垂死挣扎的景象. 有些种类的恐龙,如兽脚龙和鸭嘴龙被认为也可以筑巢,但辽宁鹦鹉嘴龙化石是第一个显示恐龙具有养育行为的清楚的例证.现在还无法确定这个长75厘米的成年恐龙的性别,但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动物都有照顾后代的本能,许多鸟类父母双方都具有照顾子女的天性.从化石还无法判断幼鹦鹉嘴龙的大小,但幼龙的骨骼发育良好,已经完全骨化,说明这些幼龙当时非常健康,也间接说明了成年龙对这些幼龙照顾得很好. 密歇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杰夫·威尔逊说:过去通过化石来识别古生物的养育行为非常困难,因为生物的行为和生物外表或结构不同,无法从只能显示单一时间断面的化石来推断.而辽宁鹦鹉嘴龙化石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显示了恐龙的个体,而且显示了个体之间可能的关系,也可以说显示了一种生活状态,这是非常罕见的.1.25亿年前的一次灾难如同一架相机,清楚地拍摄了一群幼小恐龙围绕在母(父)亲身旁的画面.但动物的养育行为是复杂的,如果恐龙具有这种行为,那么它们达到何种程度还不得而知.也许成年恐龙只是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简单地把幼龙聚拢在一起? 人们常常认为恐龙是一种很笨的动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恐龙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复杂.我们可以设想,作为地球上多种动物的祖先,恐龙把养育子女的技能传给了后代,凭借这样的技能,这些后代在经过了亿万年痛苦的进化后终于走到了今天.
类似问题3:谁知道生物科学有什么最新成就[语文科目]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个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得,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虽然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
对生物体内RNA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界和医学界无可争议的热点.曾有科学家形容:这是一个RNA时代的到来.而这样一个热门领域的产生,源于1998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将双链RNA导入线虫基因中,并发现双链RNA较单链RNA更能高效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他们称这种现象为RNA干扰.他们的这一发现也促使后来的科学家认识到,生物体的基因转化的最终产物不仅仅是蛋白质,还包括相当一部分RNA.
“幕后使者”左右基因沉默.有人这样比喻:DNA是电影胶卷,RNA是放映机,蛋白质是在银幕上播放的电影.那么,放映的过程就是“基因表达”.
类似问题4: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成就[生物科目]
黑龙江 翟贵君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生物高科技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内容亦开始出现在生物教学及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具有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故高考要求层次较高.正确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求考生熟悉试题涉及到的相关现代生物技术内容,然后联系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运用.
【知识概要】
Ⅰ.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也称为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的一部分制造产品,改造动植物及创造有特殊用途生物的方法.科学家们根据被操作的生物材料的性质把生物技术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本部分内容在高三选修教材中有介绍,这里只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具体内容可参见课本中的相关章节.
一、基因工程
(一)定义: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这种技术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二)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1)存在:微生物中
(2)特点及作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3)种类:目前已发现了200多种.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作用是把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
3.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1)作用: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2)特点: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3)举例:经常使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三)基因操作的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1)目的:取得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
(2)方法:
①直接分离法:常用方法-鸟枪法(散弹射击法)
②人工合成法:有两条途径,一个反转录酶法,二是合成法.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1)含义: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2)过程:切割质粒;切割目的基因;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等.
(2)方法: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四)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
1.与医药卫生
(1)生产基因工程药品
①优点:高质量、低成本
②举例: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60多种
(2)基因诊断
①含义: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②举例:用DNA探针检测出肝炎患者的病毒,为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方法.
③成果:已能够检测出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在诊断遗传病方面发展尤为迅速;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取得重要成果.
(3)基因治疗
①含义: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举例:半乳糖血症(病因、研究成果)
③发展前景:许多遗传病及疑难病症将被人类征服.
2.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1)农业:培育高产、优质或具特殊用途的动植物新品种.
(2)畜牧养殖业:培育体型巨大(如超级小鼠、超级绵羊、超级鱼等)、品质优良(如具有抗病能力、高产仔率、高产奶率和高质量的皮毛等)的转基因动物;利用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的表达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如激素、抗体及酶类等.
(3)食品工业: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3.与环境保护
(1)用于环境监测:用DNA探针可检测饮水中病毒的含量
①方法:使用一个特定的DNA片段制成探针,与被检测的病毒DNA杂交,从而把病毒检测出来.
②特点:快速、灵敏
(2)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DDT的细菌;能够净化镉污染的植物;构建新的杀虫剂;回收、利用工业废物等.
二、细胞工程
(一)定义: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二)种类:
1.植物细胞工程
(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①定义: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的这种特性,叫做细胞的全能性.
②原理: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③未表现而分化的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④实现条件:离体状态、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2)技术手段:
①植物组织培养:
a.过程:取材、去分化(或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试管苗、移栽发育成完整植物体.
b.应用: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参见必修教材第一册);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等;制作人工种子;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②植物体细胞杂交:
a.定义:是用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b.操作步骤:用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去掉细胞壁(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等试剂作诱导剂诱导融合)、将杂种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等.
c. 特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2.动物细胞工程:
技术手段包括:
(1)动物细胞培养:
①培养液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与植物不同)
②过程:参见高三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③应用:大规模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烧伤病人的皮肤移植;检测有毒物质;生理、病理、药理方面的研究等.
(2)动物细胞融合:
①原理: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②诱导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诱导融合方法类似,还常用灭活的病毒做诱导剂.
(3)单克隆抗体:
①定义: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②应用: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单克隆抗体的商品化; 正在研究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
4.胚胎移植技术:略
5.核移植:略
三、发酵工程
定义: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四、酶工程:略
类似问题5:中国科学界在生物方面的巨大成就如题,是生物作业.我想要有清楚的时间和事件.请大家帮帮忙.谢谢
原来一楼vtethpydvte的母亲是鸡,天哪,才知道,有没有比我还晚知道的?
70年代,中国世界首次合成了结晶牛姨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