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历数和氏璧的流传过程(答案)-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编辑: admin           2017-03-03         

    卞和、楚厉王、武王、楚文王、贼人、赵惠王、秦始皇、刘邦、 孝元太皇太后、不知去向.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1画出一对同义词2.把下列三个关联词分别填在原文的括号里.“不仅……而且……” “不是……而是……” “因为……所以……”3.用“||”给短文分成三段.写出第三段段意.4.这个故事[语文科目]

    类似问题2:试卷阅读《和氏璧》,求答案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语文科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欺骗——( 诈骗 诓骗 ) 分辨——( 分别 辨别)

    2、为什么将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为什么将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因为是楚国人卞和发现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

    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外表很普通,像一块石头,里面有宝玉.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

    3、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C )

    A、一块普通的石头中一定藏有宝玉.

    B、只有有经验的玉匠才识得真正的宝玉.

    C、有才华的人虽然可能一时不被人赏识,但他的才华终将显露.

    4、读完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宝玉绝不是石头,好人绝不是骗子,真理就是真理.

    从卞和角度说:有才华的人往往被埋没荒野,甚至被人当成骗子,虽然屡遭挫折,但是真诚、执着地坚持 ,定会有才华显露被人赏识的那一天.

    从领导者的角度说:要有伯乐的识人眼光.知人善任.

    以上全由本人理解作答.

    类似问题3:和氏璧阅读答案!古书《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楚

    1、上文主要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象征意义和它的遭遇

    2、有一个叫卞和的人,找到了一块玉璞,把它把它献给了厉王和继位的武王,可他们都说这玉是假玉,分别砍断了卞和的两只脚,当问王即位时,卞和大哭,就是因为宝玉被当作石头,一片忠诚却成了罪名.文王把玉加工后,发现的确是一块好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够简练了吧)

    应该可以吧,是原创哦!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O(∩_∩)O谢谢!

    类似问题4:和氏璧的流传过程 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1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泣.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类似问题5:和氏璧阅读 1.简要说说“和氏璧”名字的由来[语文科目]

    因为和氏璧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璧”.

  •   4
  • 相关文章

    物理竞赛难题 你会做么?33.如图所示为某磅秤的结构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1.氯气是一种 ___ 色,有
    ...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一下么 我不可能对着我的学
    坪坝是什么意思-坪坝的意思-物理学习资料
    纽扣的出现与消失1.将纽扣放入盘中2.杯子杯口朝上,
    2006复旦自主招生物理题在一深度为H的容器中充满液
    ...通过计算判断列车在“沈阳到鞍山”与“鞍山到大连
    蓝天(天空)算是风景吗如题……别喷我……-天空-物理
    ...2V,V2=-7V,V3=-1.6V,如何判断
    2011年安徽中考物理18题的第3问 答案 我觉得又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