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资料-地球的资料-生物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1-03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其它星球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水滴在空中也是圆的.汽泡也是圆的.

    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汽泡、小水滴呈圆形.

    地球 为什么是圆的要从地球的诞生说起.原来的宇宙是高温高能的高密度物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各个星球.那一刻,那些星球都是高温的液态的,同样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些星球都是圆的.经过千百亿年的冷却,某些星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再慢慢产生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这个星球就是地球.在以后的各种运动中没有任何使其变为其它形状的理由,所以一直是圆的保持到现在

    地球有多大

    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1天文单位),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公里

    地球极半径(b)6356.755公里

    地球平均半径R(3 a2b)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长(2лa)40075公里

    地球面积(4лR2)510100934平方公里

    地球体积4πR3110820亿立方公里=1.083 207 3×10^12 km^3

    地球质量: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5,515.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

    地球的形成

    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关于地球家庭的资料

    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类似问题2:关于破坏地球的资料不要太多了 也不要太少了 320个字左右

    在一些国家,资本家或生产单位的经济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各种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大气和水源的污染,造成社会公害,引起许多疾病,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对水源的污染有多种,其中“水俣病”就是举世闻名的日本公害之一.“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

    1950年在水俣湾附近渔村中,发现一些猫步态不稳,抽筋麻痹,最后跳入水中溺死,当地人谓之“自杀猫”.1953年水俣镇发现一个生怪病的人,开始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近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1956年在这个地区又发现五十多人患有同样症状的病.经过对病的调查和研究,在1962年才确定水俣病的发生是由于汞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和贝类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这是从水俣镇的工厂排放的氯化甲基汞污染海域,使鱼和贝类中毒造成的.继水俣镇之后1963年,日本新泻县又有大批自杀猫、自杀狗出现.1973年在有明海南部沿岸的有明町等地又发生了水俣病.据报导这三次发病人数共计900多人,实际上在日本受害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水俣镇受害居民已有一万人左右.

    汞俗称水银,它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汞及其化合物都是有害物质,尤其是汞的烷基化合物的毒性更大.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过呼吸或消化系统进入人体.无机汞进入人身体后,含汞浓度最高的是肾脏和肝脏.有机汞在人脑中蓄积最为显著,其次是肝和肾.汞中毒后的临床症状即如“水俣病”症状.

    造成水污染的工业公害除汞外,还有酚、氰类、铬、砷及某些重金属盐等物质.这些物质从工厂及科研单位排放出来,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在国内外都时有发生.因此在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防止污染,使人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黑风暴: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

    18世纪以来,大批移民来到美国西部平原,滥垦滥伐,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3次黑风暴.1934年5月的一次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从西海岸一直吹到东海岸,形成了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2400千米、高达3400千米的灰黄色尘土带.风暴以每小时100多千米的速度向东推进,横扫北美大陆,尘暴过处,天昏地暗.中亚哈萨克地区,由于50年代大量开垦荒地,引起大面积土壤;风蚀,也发生过类似美国30年代的尘爆.在中国北部116万平方千米的沙漠中,有39%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尘暴而造成沙漠化的.

    沙尘暴是一种突发的、高强度的风沙灾害.中国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之巨.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以及陕西和内蒙古的中西部,是中国沙尘暴的多发区.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遭受巨大损失,死亡85人,伤残264人,失踪31人,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类似问题3:人们破坏地球的资料快[生物科目]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50年后将有超过30%的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 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如果森林消失,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别再让干旱蔓延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 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The Yellow River ——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如此环境如何生存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如此水还是生命之源吗?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赤潮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   4
  • 相关文章

    动物是怎么进化出眼睛的.从最初没有开始-眼球进化-生
    生物之间的什么联系叫做食物链.草、狼和兔之间的食物.
    乳糖和半乳糖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区别在哪里?还有它们.
    生物因环境变异是定向还是非定向的?-定向与非定向-生
    八年级生物课说课的基本要求-说课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茎-生物
    生物氧化时总能量变化为什么与反应途径无关?-丁丁wg
    世界上蝙蝠共有多少个种类?分别是什么?-犬吻蝠科-生
    羽绒棉,科技绒,生物绒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羽绒棉和
    如图是肾单位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A处血液与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